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城鎮化隻速不量堪虞 農民市民化政策屏障應除

2013年01月06日16:24    來源:半月談    李鈞德 梁曉飛 蔡玉高 王政    字號:
摘要: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應該對忽視進城農民權益、制造“城市邊緣人”的做法說不,讓農業轉移人口順利轉化為市民﹔應該維護失地農民的土地權益,讓土地在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財富成為進城農民生存發展的長久支撐﹔應該大力拓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發展之路,讓新老城鎮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專家吁防城鎮化快而不優拆除農民市民化政策屏障

  新型城鎮化——中國未來發展的戰略支點

  編者按 歲末年初,以新型城鎮化為主題的改革之音逐漸高亢。“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從十八大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新一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新型城鎮化,並進行了重點部署。這向國內外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撬動中國未來發展的一個戰略支點。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把“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件最深刻的事情。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球1/5人口的生活品質,是中國執政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用改革創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

  然而,新型城鎮化並非是在一張白紙上繪就藍圖,我們無法回避的是,過去數十年間中國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出現的諸多問題:城市急速擴張、農民被迫上樓、城鄉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破壞……如果不能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影響中國未來的健康發展,也會影響小康社會的順利建成。

  新型城鎮化,新在何處?如何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半月談記者分赴江蘇、浙江、四川、山西、河南、江西等地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聽取廣大群眾、業界專家以及政府官員踴躍建言——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應該對忽視進城農民權益、制造“城市邊緣人”的做法說不,讓農業轉移人口順利轉化為市民﹔應該維護失地農民的土地權益,讓土地在城鎮化過程中產生的財富成為進城農民生存發展的長久支撐﹔應該大力拓展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發展之路,讓新老城鎮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農民市民化:變“邊緣人”為“主體人”

  不少人認為城鎮化對農民來說就是一種身份的轉化,事實上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民面對的不僅僅是身份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如何拆除各類政策“屏障”,使其享受到住房、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市民化待遇。

  應尊重、保護農民的自主選擇權

  未來城鎮化道路怎麼走?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的回答開宗明義:“中國下一步的城鎮化絕對不能走以前城鎮化的老路,要解決農民進城問題,就要從‘物的城鎮化’轉移到‘人的城鎮化’,而‘物的城鎮化’一定要服務於‘人的城鎮化’。”

  山西省社科院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譚克儉認為,隨著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推進,城鎮化的主體——農民,應該成為國家關注的焦點。譚克儉說:“由於我國人口多,人口層次跨度較大,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發展道路並不適合中國,尤其在中西部地區,要鼓勵多樣性的城鎮化形態成為發展的主流。”

  “實現城鎮化的核心因素是人,這要求盡快有序推動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補齊‘人的城鎮化’水平低、質量差的短板。”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告訴半月談記者。

  在以城鎮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農民該移居城鎮還是守望田園?一位長期關注“三農”問題的專家表示:“地方政府應當尊重、保護農民的自主選擇,既不能限制,也不能強迫。”近年來,我國在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出現農民“被上樓”現象:人上樓了,但雞鴨羊卻不能上樓,農民沒錢交衛生費、物業費,有的寧願睡在羊圈裡也不願住在樓房裡。

  “要防止城鎮化快而不優,避免有速度無質量的城鎮化。”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提醒,近年來有地方片面理解城鎮化,採取行政手段迫使農民“上樓”,征用農地。這種大干快上的做法,缺乏冷靜思考、科學抉擇和合理規劃,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新型城鎮化應該以人為本。修鞋的、賣菜的和房地產老板都應該在城市得到自己的發展空間。”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劉道興告訴半月談記者。

  在採訪中,半月談記者也接觸到了不少留在鄉村就能享受城市生活的農民,何宗漢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55歲的何宗漢是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東榆鎮槐樹村人。“過去,我們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泥巴水。環境太差,養老太難。”何宗漢說,3年前他本打算賣掉家業,離開槐樹村去投奔在海南三亞的兩個女兒。不過老何還沒動身,槐樹村就已變了樣。

  如今的槐樹村,土坯房沒了,一座座漂亮的樓房拔地而起﹔水泥通村路直達農家小院,寬闊的村民活動廣場美觀大氣,還配套有公共體育設施﹔蔬菜大棚、鄉村旅游等產業蓬勃發展……精明的何宗漢在家裡一樓開了個小型超市,其余樓層開發做農家樂,提供餐飲、住宿等服務。現在,何宗漢不光自己不願去三亞,還把小女兒和女婿從三亞叫回來照看生意。

  拆除農民市民化的政策屏障

  “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是阻礙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障礙,然而,僅僅進行戶籍制度改革並不能有效解決農民市民化的問題。”譚克儉認為,目前亟須進行的是全方位的政策調整,包括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勞動與社會保障政策等。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蘇表示:“讓農民變市民,就要讓進城務工的農民享受到同市民一樣的待遇,讓他們在城市有房住、有活干、有學上、生病了有醫保、失業了有社保,這樣才會安居樂業。”

  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當前,我國有不少地方的農民工及其家屬,無論是在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還是在公民權利方面都存在嚴重缺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士曾多次表示,如果以農民工實際享受的待遇衡量,目前納入統計的城鎮居民中,至少有1/4的人口沒能充分享受市民待遇。

  上蔡縣是河南省南部一個擁有130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大約有30多萬人外出務工就業。在上蔡縣第一初中,記者了解到,該校每個班少則百人,多則120余人,老師講課時必須使用麥克風。

  “此現象並非隻在上蔡縣,在河南全省各縣城都普遍存在。”河南省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造成縣城中小學擁擠的原因主要是不完全的城市化。近幾年農村中小學撤點並校,農村學校減少,大城市教育成本又高,農民工子女隻能聚集到縣城上學,客觀上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除了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以外,還有住房、醫療、社保等問題讓農民工無法在城市扎根。如何能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有專家建議,破除政策障礙,首先要建立以居住地為基本單元的人口管理和服務體制,將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其次,推進免費居住証制度,辦理居住証的流動人口在子女就學、各種公共服務上與當地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第三,要分類調整戶口遷移政策,逐步讓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就業居住地有序落戶。

  推進新型城鎮化應防止“拔苗助長”

  “當前,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土地的城鎮化已明顯快於人口的城鎮化。”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葉劍平教授說,現階段的城市發展多採用低密度、分散化方式,城市規模和佔用土地面積迅速擴大。

  據統計,2000年至2010年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張了60%多,遠高於城鎮人口的增長速度,而同期人均建設用地133平方米,超過國家規定限額3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表示,一些地方以加速城鎮化進程為幌子、以建設工業園區為名目、以獲取土地出讓收入及相關稅費為目的,從而大搞擴城、造城運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葉裕民說,如果說多造點房子、多修點路、多建幾座摩天大樓就算城鎮化,這樣的理解太膚淺了。新型城鎮化必須以民生改善為根本目的,不單純追求城鎮化的速度,更關注人們的生活品質。

  “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專家們表示,一定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城鎮化建設,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半月談內部版》2013年第1期,記者 李鈞德 梁曉飛 蔡玉高 王政)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