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憶不亞於一次經歷,對這位見証了共和國建立、成長,見証了全國人大制度建立、逐步完善,並與之跌宕起伏的命運絲絲相聯的申紀蘭老人,這次採訪,會不會也是一次人生重要時刻的重溫呢。 |
1993年,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朱?基副總理參加山西代表團審議時,聽了紀蘭在西溝幾十年堅持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情況,深受觸動。1994年,他來到西溝視察,登上西溝的最高峰尖山踝,並親手在東峪溝嶺上栽了一棵柏樹。
不當西溝村的擋路人
“我為1982年這個彎掉過很多眼淚。”“我心裡一直有個底線,那就是聽黨的話沒有錯。”
1982年1月,中央下發1號文件,肯定包產(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不論採取什麼形式,隻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
想起那些年的事,至今紀蘭還是不太好受:“西溝這麼多年,從組織互助組、合作社,一步步成為全國農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典型,沒有集體的力量,西溝能有這走得下拖拉機的路?西溝能有這滿山的樹?西溝能打起這樣多大壩?能治住山上的水,造出這麼多地嗎?”
“西溝由一個逃荒人聚集的地方基本實現山綠了、果紅了、吃飽了、穿暖了,可為甚還要分田到戶呢?”
這年入冬,平順縣在西溝召開全縣干部大會,介紹經驗,推動家庭聯產。1983年,分田分地分牲口,分包果樹。幾個月后,除兩萬畝山林外,西溝的集體就差不多隻剩下幾間房屋和幾枚圖章了。
“黨號召咱農村改革,那就一定是農村的情況需要改。我一時想不通,不理解,難接受,是一回事﹔但要聽黨的話,相信改革是對的,必要的,是另一回事。這個彎一定要轉,一下轉不過來,我就慢慢轉﹔一天轉不過來,我就天天轉﹔反正不能誤了生產,不能誤了勞動。”
“我為1982年這個彎掉過很多眼淚。”“自己不理解,那是自己水平覺悟低。”“黨不會錯。”紀蘭是從解放前走過來的人,被共產黨解放的她發自內心地認為黨做的事都是對的,黨做事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