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中國網 楊佳攝影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
中國網:網友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中國訪談。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我們有幸的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就中國文化走出去、國際上漢語翻譯的現狀,以及政協委員如何履行好自己的參政議政職能,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黃局長您好,非常感謝您今天接受我們中國網的採訪。今天我帶來的第一個問題是: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當中強調,要構建和發展現在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您如何理解這裡面提到的現代傳播體系?當前我國對外傳播的效果怎麼樣?有沒有哪些地方需要突破和改進?
黃友義:傳播體系,我理解就是全媒體的體系,就是過去的傳統書刊、報紙、廣播電視,這些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同時又出現了互聯網,在互聯網的技術基礎上又出現了社交媒體,比如微博,特別是現在年輕人用微博的更多,因此就形成了七雄爭奪的一種局面。很難說某一種紙質媒體沒有用了,也很難說新媒體一定取代老媒體,我覺得各有各的讀者群,各有各的功能。
最簡單的例子,去年美國宣布《新聞周刊》不再印刷了,世界以為從此這個70多年的雜志就不存在了。我剛從國外存在,我發現這個雜志又以新的面貌出現了,還叫《News week》,隻有在美國沒有紙質版,在亞非拉還有紙質版。就是說一本雜志紙質媒體的離去是很難的,不大可能離去,還有市場。
但是新媒體的作用非常大,中國現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也是利用多種手段、多種媒體。包括我們外文局辦的有紙質的媒體,有互聯網,也在開微博,同時我們又開了一個完全電子版的《中國文摘》,這是一個發展和進程的問題。當然我們面臨的問題不光是技術性的,在國際傳播能力方面我們還是弱勢,西方還是強勢。這裡面最大的問題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人的思維習慣和我們的表達方式上,我們要向西方介紹中國。你了解西方的理解方式嗎?你了解西方的思維模式嗎?你了解西方的語言體系嗎?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挑戰。
中國網:您也說到了把我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去,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掀起了一股莫言熱,我們說莫言的作品能夠得到外界的作品,一方面是他作品本質,另外還有一個優秀的翻譯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國際上漢語翻譯的現狀怎麼看?這種現狀對我們中國文化走出去有什麼樣的影響?
黃友義:正如你說的,莫言的作品有吸引力,然后又得益於翻譯。莫言獲獎在他之前有很多有名的作者,跟他同期的有很多知名的作者,他們作品的吸引力不亞於莫言的,但是沒有獲獎,原因是他們翻的外文版本太少。莫言採用了一種國際通行的辦法,就是聘一個國外的文學代理商,由他去找不同的出版社,這樣讓他的翻譯版本特別多,看的人多,他的知名度就高,因此就獲獎。有一個莫言,還有第二個莫言,第三個莫言,需要有更多的人來把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出去。全世界能把中國的文學作品很好翻譯出去的人為數不多。一個莫言還夠,十個莫言還不夠,因此需要在國內外盡快的形成一支中譯外的文學的翻譯隊伍,這個對促進文化交流有好處。
另外我們也趁熱打鐵,莫言的作品獲獎,開辟了中國文學商業市場,在出版業上是一個商業市場,我們應該馬上更多的佔領和擴展這個市場,最好的辦法是中國人和外國人聯合起來一塊做。
文學作品和別的翻譯不同,外國人不了解中國方言,所有翻莫言作品的人,要麼就是有個中國合作伙伴,要不就是跟中國人結婚的人,還有一種辦法就是由中國人來翻,再請外國人來潤色。這個任務不僅是翻譯界,不僅文學界,這是整個中國面臨的問題,我們要提高中國文化的傳播能力,因此我們要更快的以多種方式組建、形成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翻譯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