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中央投入600多億元支持了1萬多所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這幾年社區醫院能力有所加強,但人才隊伍還是欠缺,難以留住患者。”全國人大代表、衛生部部長陳竺說。 |
七成糾紛“症結”在溝通 “視病猶親”贏得理解尊重
“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中央投入600多億元支持了1萬多所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這幾年社區醫院能力有所加強,但人才隊伍還是欠缺,難以留住患者。”全國人大代表、衛生部部長陳竺說。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醫院不堪重負。北京協和醫院、北京兒童醫院的日門診量屢破1萬﹔山東省立醫院日門診量平均為7000多人次,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
優質醫療資源缺乏且過於集中,任務隨之加重,這讓許多醫生身心疲憊,對患者的提問和疑慮難免敷衍。而醫患矛盾最直接的原因恰是溝通不夠。統計表明,70%以上的醫療糾紛由此引起。
全國人大代表宋心仿認為,醫生應該多體恤患者,消除患者的疑慮。“隻有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權、選擇權,才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隻有說不明白的醫生,沒有聽不明白的病人和家屬。”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院長許樹強說,醫護人員態度差、溝通欠缺,歸根結底是醫學人文關懷的缺失。“醫生一句安慰,患者可能病已好三分。”
“醫患雙方如果多換位思考,就能多一些理解,少更多矛盾。”於金明代表說,“醫療是高風險行業,有很多局限性和不可預見性,面對疑難雜症,醫生不可能永遠不犯錯,但患者對此很難理解。”
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源則是體制問題。“一定要改掉以藥補醫的弊端。”陳竺代表說,“如果一個醫院、醫生依靠從最弱勢的群體身上賺錢,醫患關系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