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萬象

吃貨能擊退入侵物種?不要太天真了!【2】

2013年03月25日15:37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摘要:作為人類“吃貨”我們是如此不堪一用,倒是可以借此拓展思路,用其他物種的“吃貨”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即所謂“生物防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維護環境現狀,這是目前人類延續文明的最佳策略,因此盡力控制入侵物種的數量和種類,連同環保一起,都應該是文明延續的手段。

牛蛙、福壽螺、羅非魚:被中國吃貨們拋棄的入侵物種

關於美國牛蛙(Rana catesbeiana)、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和羅非魚的敘述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混淆了因果。事實上,這幾個例子說明了盲目引進外來物種作為食物而不考慮市場容量的后果。

簡單說來,這些物種之所以在中國成為外來入侵生物,恰恰是當初的引入者高估了中國吃貨們的戰斗力加之缺乏有效的養殖控制和環境隔離造成的。

美國牛蛙原產北美,在美國就叫bullfrog,以交配期間粗獷低沉如同牛叫的鳴聲而得名。牛蛙不僅是北美現存體型最大的蛙類,同時也擁有彪悍的個性和一副好胃口,它的食譜遠遠越過了普通蛙類吃的昆虫、蛇、鼠、魚、龜、螯蝦,任何它能捉到的活物甚至包括多種鳥類。即使是它的蝌蚪,也對所在水體的小型魚類造成威脅。

因為養殖條件粗放,加之早期人們完全沒有對於引入動物的控制意識,在亞洲,牛蛙很早就逃逸到野外,成為野生物種並進而成為入侵生物。有記錄的牛蛙入侵中國的時間是1959年[1, 3],從香港入境,但更大規模的入侵是在80-90年代經濟開放之后,華南各地“特種養殖”,大量陌生的動植物被視為發家致富的金鑰匙而引人國內,牛蛙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對於牛蛙,與中國原生的野生蛙類如棘胸蛙、虎紋蛙、黑斑蛙相比,肉質太過粗柴,入不了饕餮之徒的眼,導致當初其銷路並不佳。於是大量的養殖場所被荒棄,逃逸的美國牛蛙也就取代了許多原生蛙類。

與此類似的是福壽螺。福壽螺產自南美亞馬遜河流域[1, 3],在20世紀70年代作為食物被引入台灣養殖,后因肉質不佳而被大量丟棄,遂成泛濫之勢。80年代后大陸並沒有吸取教訓,引入的后果是重蹈覆轍。因為繁殖能力極強,如今福壽螺遍布華南幾乎所有的水體。

如果說口味不好算是可以勉強原諒吃貨們的理由,那麼羅非魚成為入侵物種則更多是因為文化傳統和接受度低造成的結果。

羅非魚其實並不是一種魚,而是麗鯛科的麗鯛屬Oreochromis和非洲鯽魚屬Tilapia多種被引入國內養殖魚類的統稱。它們肉質鮮嫩,食性廣泛,是被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推薦的蛋白質來源,在美國、以色列、印度都有機構做養殖育種。

但在中國,它的問題出在接受度上。因為外貌完全不同於傳統上養殖食用的四大家魚,加之羅非魚生長迅速,便被某些不接受者視為“糞水養出來的”。這種看法(或許叫偏見)不僅在一些地方造成養殖的失敗和物種逃逸,同時也使流入野生環境的羅非魚不能被人們捕捉,造成更廣泛的入侵。

獺狸(河狸,Myocastor coypus)的入侵則與吃貨關系不大,它們最初是作為皮毛獸從蘇聯引入中國的,同樣在80年代后形成特種養殖熱潮,隨后逃逸野生成為入侵物種。目前我們能在市場或者餐館見到的河狸肉以及加工制品都來自於養殖,這是因為養殖河狸的成本,低於野外捕獲成本,河狸在中國的野外種群還沒能大到被人輕易捕獲的地步,它們的入侵危害主要在於破壞堤壩和農作物。

分享到:

(責編:汪曉為(實習)、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