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萬象

吃貨能擊退入侵物種?不要太天真了!【3】

2013年03月25日15:37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摘要:作為人類“吃貨”我們是如此不堪一用,倒是可以借此拓展思路,用其他物種的“吃貨”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即所謂“生物防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維護環境現狀,這是目前人類延續文明的最佳策略,因此盡力控制入侵物種的數量和種類,連同環保一起,都應該是文明延續的手段。

 關於這幾類物種,長微博的描述和物種並不相符。

春黃菊不是蒿菜杆子

長微博中的春黃菊所配的圖,以及被稱為蒿菜杆子的實際上是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春黃菊(Anthemis tinctoria),茼蒿,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都出現在外來入侵物種名錄中,但都不在嚴重危害名錄之列。事實上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花卉比如萬壽菊、秋英、矢車菊都在此列[3],意味著有証據表明它們建立了野外種群,但還未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生態危害。茼蒿是在古代即已引入中國,成為習見的蔬菜。

食人鯧並未入侵中國

至於食人鯧,則是這裡最不靠譜的一條。“食人鯧”一般指的是脂鯉目脂鯉科鋸脂鯉亞科下,擁有鋒利牙齒,群居和肉食習性的多種魚類[6]。目前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沒有任何確定的信息表明任何一種“食人鯧”在中國的野外建立了種群,也沒有任何一種“食人鯧”被列入了中國的外來入侵物種名錄。

很簡單的一個事實是“食人鯧”對溫度很敏感,即使有部分“食人鯧”逃逸進入我國的淡水水體,一來無法建立種群,二來無法度過冬天。然而戲劇性的是,很多民眾關於入侵物種的概念是通過兩次所謂的“食人鯧事件”及其引發的恐慌和媒體關注建立起來的,這些都被事后証明和認為是一場鬧劇,以至於所謂懸賞捕捉“食人鯧”、出現水族館主動請纓“人道毀滅”食人鯧之類的笑話。

脂鯉目下倒是有部分魚類被引入養殖,它們都是肥脂鯉屬的,市場名一般統稱為淡水白鯧,其中的一種細鱗肥脂鯉(Piaractus mesopotamicus)進了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數據庫[3],常常成為各地誤報“食人鯧”的對象。無論如何,它們是雜食魚類,味美且無攻擊性。

斑馬貽貝不是淡菜

長微博指斑馬貽貝是淡菜,這也是一個離譜的混淆,但陳述的入侵西歐和北美的事實大致准確。斑馬貽貝(Dreissena polymorpha)原產裡海和黑海,隨著人類的船隻在19世紀上半葉被帶入到西歐的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國的港口,因為其極強的附著能力和繁殖能力,對當地的港口設施造成了破壞,並一直入侵到荷蘭、捷克和瑞典,1973年到達意大利。在1988年,它第一次在加拿大的溫莎和美國底特律被發現,在數十年間斑馬貽貝瘋狂蔓延了整個五大湖區。它們的對生態的危害主要在於繁殖迅速不可控制,這足以改變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並且由於其富集毒素和污染物的可能,專家們並不推薦食用斑馬貽貝(盡管可以吃),美國每年花費5億美元用於控制斑馬貽貝的蔓延[7]。

而我們稱為淡菜的貝類,則是貽貝科的多個生活在東亞海岸的物種,盡管某些時候它們同樣會造成海港設施的破壞,但因為它們是本土的物種,被其他生物有效控制了數量,因此並不造成嚴重問題。

三裂葉蟛蜞菊一直在囂張

三裂葉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自入侵以來,在華南地區作為惡性雜草一直在擴張,從未被消滅,更別說“需要大量人工栽培滿足市場”,至於作為“涼茶”“降火”之類的“功效”,雖然謠言粉碎機很願意大家一起消滅它們,但還是要指出這是無稽之談。

結論

至此,吃貨拯救入侵物種的錯誤分析完了,然而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入侵物種遠不是靠人來“吃”就能解決的問題。以中國情況為例,754種記錄在案的入侵生物裡,134種是各種微生物植物病害,動物裡絕大多數是昆虫,植物裡又多半不堪食用。作為人類“吃貨”我們是如此不堪一用,倒是可以借此拓展思路,用其他物種的“吃貨”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即所謂“生物防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維護環境現狀,這是目前人類延續文明的最佳策略,因此盡力控制入侵物種的數量和種類,連同環保一起,都應該是文明延續的手段。

分享到:

(責編:汪曉為(實習)、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