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人類“吃貨”我們是如此不堪一用,倒是可以借此拓展思路,用其他物種的“吃貨”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即所謂“生物防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維護環境現狀,這是目前人類延續文明的最佳策略,因此盡力控制入侵物種的數量和種類,連同環保一起,都應該是文明延續的手段。 |
海外網3月25日電 綜合果殼網消息 微博上一條題為“818入侵大吃帝國的外來物種們”的長微博被廣泛轉發,國內的吃貨們在調侃戲謔之余,也津津樂道於吃貨們的偉大力量,中國吃貨竟然能將如此眾多的令別的國家頭疼腦熱的入侵生物送入墳墓,拯救世界豈非指日可待?
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先不說能不能消滅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入侵物種吧,單是中國的入侵物種,中國環保部門曾在2003年和2010年頒布過兩批有重大危害的外來入侵生物名單35種[1, 2],但這區區35種顯然不能代表中國的外來入侵物種現狀,按照中國外來入侵物種數據庫和農業部外來入侵生物預防與控制研究中心給出的數據,中國目前記錄在案的入侵生物有754種[3],估計每年照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200億。吃貨們解決外來入侵物種問題?你們想得太天真啦。
什麼是入侵物種?
入侵物種(Invasive species)是引進物種的一個子集。如果一個物種被人為引入一個其先前不曾自然存在過的地區,並具備了在無更多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在當地發展成一定數量的能力,以至威脅到了當地生物的多樣性成為當地公害,就可稱之為“入侵物種”[4]。
一個物種並非在任何時候都是入侵生物,幾千萬年以來全球的生態系統裡不斷上演物種更迭的悲喜劇,但這個過程是緩慢和隻能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而人類改變了這一切。
人類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物種移動優勢:交通工具。這就使得某些物種可以搭著人類的順風車輕易到達它們從未抵達過的陌生角落。大量的引入物種面對的是它們在短期內所不能適應的環境。那些人類出於某種經濟目的主動引入異域的物種,人們往往要為它們主動創造出合適的生境它們才能生存下去。
但少部分物種,借助人類的力量來到了屬於它們的新大陸,這個新的環境意外地適合它們生存,那麼它們不借助人類也能活得很好。如果一旦逃離了人類的控制,那些在原生地遏制它們種群增長的因素完全不見了,那麼這些物種就會成為脫?的野馬形成野外種群,或者通過那些潛在的生存優勢以數量侵奪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或者食性廣泛來者不拒直接以原生物種為食,或者能夠分泌毒素和其它抑制本土物種生存的手段。
同時入侵物種並不一定是生就一副尖牙利齒,全副武裝消滅其他所有生物的樣子,在一個地方的種群受到有效抑制的物種,在環境因素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成為入侵物種。
在熟悉這些基本概念后,我們將逐條來分析這條長微博所包含的錯誤。
小龍蝦:天下吃貨不止我們一家
其實第一條是錯誤最少的。中國的吃貨的確對於消滅作為入侵物種的克氏原螯蝦起了重要貢獻,而錯誤的部分則是,世界上的吃貨可不止我們一家。
入侵物種具有地域性,我們談起入侵物種時,必要說起入侵的地區。因此這句話的表述本就並不恰當。
關於小龍蝦的身世,瘦駝曾經有一篇文章:小龍蝦究竟是怎麼進入中國的?在此不再詳述。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克氏原螯蝦絕非隻在中國被當作食物,甚至中國也不是小龍蝦消費的主要市場。美國、柬埔寨、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非洲和歐洲多國、加勒比海地區都有養殖食用克氏原螯蝦的歷史和傳統,在美國,98%收獲的小龍蝦來自於其原產地——密西西比河口的路易斯安那州。在1990年,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龍蝦產量佔當年世界小龍蝦總產量的90%,同時在當地就食用了世界小龍蝦總產量的70%[5]。每年的四五月,在路易斯安那、佛羅裡達、加利福尼亞的許多個有小龍蝦出產的城市都會舉辦“小龍蝦狂歡節”(Crawfish Festival),在那幾天美國人民人山人海,架起露天大鍋,用鹽、檸檬汁、咖喱、肉桂粉和超辣的卡宴辣椒烹炒成噸的小龍蝦,場面更是瘋狂熱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