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03日09:28|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字號:
一路走來,習主席對中歐務實合作望聞問切、有的放矢。
荷蘭,國雖小,能量大,連續11年保持中國在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地位。荷蘭國宴,雲集200多位各界精英,一一唱名,握手交談,他們對深化合作強烈渴盼。
400多年前,西方掀起第一波中國熱,荷蘭商船載著茶葉、絲綢、瓷器,打開了歐洲市場。“可以說,荷蘭是中國同歐洲相互認識的窗口,也是中國同歐洲開展合作的門戶。”同呂特首相會談時,習主席把現階段雙方合作重點放在了“最關乎民生的農業和水利問題”上,希望更好造福兩國人民。
法國,中歐合作的追趕者。中法建交50年,雙邊貿易額比建交之初增加500多倍。奧朗德總統依然感嘆差距,認為法中貿易現狀同兩國關系水平不匹配。同習主席共見記者時,他這樣點評法國的貿易逆差:“法中共同的願望是,以擴大貿易而非減少份額來實現平衡。”
對深化同中國合作,法國民眾的情感表達熾烈。裡昂政府晚宴廳門口,布置成了“法國食品超市”,當地居民盛情邀請習主席嘗奶酪、品紅酒,希望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德國,中歐合作的壓艙石。中德貿易額佔中歐貿易額的30%。同習主席共見記者時,默克爾總理表示:“德國支持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和中歐商簽自貿協定,就像我們的鄰國瑞士所做的那樣,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杜塞爾多夫,中德合作的一個縮影。兩國400多位企業家,齊聚工商界晚宴。習主席談起“家門口”感受到的合作成果,談起“德國質量”同“中國速度”的對接。他更登高望遠,從全球角度看待合作:“如果因為懼怕外部競爭而固守藩籬,甚至建立起新的圍牆,恐怕將錯失通過合作共同引領新的產業和技術革命的良機。”
車行一小時,習主席前往杜伊斯堡港。一路流水潺潺、草木芊綿。港口是渝新歐鐵路大動脈的終點。滿載貨物的火車隆隆進站。從重慶出發,向西、再向西,沙漠、戈壁、城市、鄉村,沿著絲綢之路,古老商道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比利時,中歐關系鍥而不舍的發展者。沃爾沃根特工廠,中國、比利時、瑞典三方互利共贏合作的一個典范。井然有序的生產線前,習主席細致詢問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經驗感悟。
“共促中比經濟、科技、人文合作‘三駕馬車’齊頭並進。”同首相迪呂波會談時,習主席著眼於比利時的科技優勢,期待中國科技強國戰略中引來歐洲的科技創新智慧。
絲綢之路經濟帶,聯通亞歐兩大市場。去年9月訪問中亞期間習主席提出的這一倡議,在歐洲同樣贏得廣泛關注。
從被堅船利炮打開大門,到主動選擇敞開大門﹔從一路追趕全球化大潮,到提出合作倡議應者雲集。中國的話語權扎根於中國的實力,也有賴於領導人的戰略膽識。
習主席對中國開放歷程,有著深邃思考:“不能隻算經濟賬,也要算政治賬。”“合作不再是簡單一加一等於二,而是有更多內涵。”……
合作,也是民間友好的一座橋。
習主席訪問了法國梅裡埃公司。阿蘭·梅裡埃深情講述了三代人的中國緣,憶及半個世紀前岳父保羅·貝利埃的中國情,他至今念念不忘:“岳父對在北京展覽卡車,甚至比女兒出嫁還上心。”正是這位保羅·貝利埃,成為向中國引入汽車技術的第一人,受到周恩來總理贊譽。建交50周年之際,阿蘭·梅裡埃出任慶祝活動法方贊助委員會主席,希望為中法友好再添一份力。
足球,東西方共通的語言。柏林奧林匹亞體育場,青草芬芳,陽光絢爛,孩子們朝氣蓬勃,綠茵場上爭先恐后。中國對外友協的民間外交公益項目“彩虹橋工程”,讓黃土?下山山??中的“足球孩子”,有機會來到溫婉的萊茵河畔,接受專業訓練。
習主席微笑著望著他們在球場上奮力奔跑、積極攻防。看到好球,他帶頭鼓掌。一個孩子問道:“您看好哪支球隊?”他殷切地說:“我看好你們,看好你們這一代。”
一座改革進步之橋,把中歐兩大改革進程連接起來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訪問期間的一個熱詞。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
每一站、幾乎每一次會談,到訪國領導人都會提及這個詞。很多人談起他們閱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的感受,對中國改革力度、廣度、深度表示高度贊賞:“這是開放的、務實的、面向未來的、高瞻遠矚的、令人欽佩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進程,走進了第36個年頭。
歐洲的一體化進程,若從“舒曼計劃”發表算起,已劃過64個年輪。
“中國同歐盟都處在改革的關鍵時刻,都有許多問題要解決,而解決的問題很多是相同、相似的”,習主席對中歐的改革進程有深邃思考:“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歐洲要推進一體化進程,是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尊重雙方改革道路,借鑒雙方改革經驗,以自身改革帶動世界發展進步。”
歐洲眺望中國,那個拿破侖眼中“沉睡的獅子”已經蘇醒,正昂首奔跑,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形象。站在重要歷史關頭,中國吹響改革的總號角,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問得最多的是領航中國改革的感悟,習主席坦誠作答:“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始終保持著清醒沉著,行百裡者半九十。”“改革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在孜孜以求的探求中達到目標。”
對歐洲改革發展,習主席同樣虛懷若谷:“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師。”
元首間的友誼,植根雙邊關系,也植根治國理政的智慧交鋒和交融。
默克爾贊賞中國的建設成就,並詢問:“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您最急迫、最關心的是什麼?”
習主席答道,治大國若烹小鮮。再大的成就除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大。中國這條大船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在荷蘭威廉—亞歷山大國王的私人午宴,講到肩負的歷史重任,習主席動情地說:
“中國五千年沒有斷流的文化不能丟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們業已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雖然我們面臨困難挑戰、荊棘叢生,但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我和我們的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
良久,威廉—亞歷山大國王贊嘆說:“我完全完全贊同你的觀點。”他又說:“我們兩國人民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民。”
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三大機構懷抱舒曼廣場,交相輝映。
3月31日,長達5個小時裡,習主席先后同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會談會見。
歐債危機沖擊下,世界對歐盟的作用和前景,存有不同聲音。他們十分關心中國態度。習主席明確表示:“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始終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始終支持一個團結、穩定、繁榮的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同舒爾茨會見時,習主席一番即席講話,深刻道出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思索:
“雖然中歐選擇的道路不同,但追求持久和平繁榮是我們共同目標。我們堅定自信,但不固步自封。中華民族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我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勇於探索、不斷前行。”
對改革進程的沉著冷靜,對改革目標的堅定執著,從中華民族的歷史深處走來,走向未來。
一座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
追尋歷史脈絡,探索文化基因,感悟民族精神。
柏林,一場與漢學家和孔子學院代表的座談,一場東西方文明的對話,也是一次對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刻思索。
“找到正確答案的鑰匙,還在對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理解。芝麻開門,答案就在這裡。”習主席說。
聽完漢學家代表發言,習主席從容講述他眼中的“文化認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他講起對中國的偏見:“很多問題的解決不在一時一刻,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潛移默化,滴水穿石。”
他說到“盲人摸象”:“看中國,不能隻看一個點、一個面,切忌盲人摸象。”“對‘中國威脅論’、‘中國衰落論’這樣的說法,要抱著一種平常心,一種寬闊的胸懷,一種開放理解的態度來對待。”
文化自信,盡在一個個訪問細節之中。習主席和夫人彭麗媛身著中式服裝,出席荷蘭和比利時王室舉行的盛大國宴。中華文化風採,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兼容並蓄、海納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樣性基礎上的自信。在法國,與奧朗德總統共同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座談會時,習主席逐一羅列法國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的名字。台下法國聽眾激動不已,奧朗德總統帶頭喝彩鼓掌。
在德國,他講述了讀《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鄉的日子裡,我走了30華裡去借這本書,書的主人走了30華裡來取回這本書。”
荷蘭,郁金香的國度。彭麗媛應邀為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國泰”這個中國名字,寓意中荷國泰民安。
中歐關系發展,始終伴隨著東西方的文化認同,如同兩條交匯的河流,奔騰不息。
“中法兩大民族都對對方懷有深厚的仰慕和尊敬,兩國間存在的明顯默契總有一天會發展成一種越來越深厚的合作。”半個世紀前,中法關系的開拓者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正是站在民族文化與國家關系無法割裂的戰略高度,共同揭開了中法關系劃時代的一頁。
從裡昂中法大學,到戴高樂基金會,訪問中,文化交流和中法友好難分彼此。99歲高齡的旅法華人翻譯家李治華,歷時27個春秋,把《紅樓夢》翻譯成法文﹔九旬高齡的艾萊娜女士十幾年風雨不輟,堅持到中國駐法國使館教授法語課……習主席深有感觸:“文化親近感是中法關系的獨特優勢。”
中比人民珍貴友誼,同樣離不開文明的共榮。2009年,習主席在會見阿爾貝二世國王時,向他贈送了一本珍貴相冊,其中收錄著半個世紀以來比利時王室成員的訪華照片。庄嚴的天安門城樓、巍峨的長城、高聳的大雁塔……一張張照片,記錄了比利時王室成員同中國深厚友情的歷史瞬間。
習主席夫婦同菲利普國王結下深厚友誼。他們並肩漫步比利時天堂公園大熊貓園,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仿佛置身一幅中國水墨畫。
中國,東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歐洲,西方文明的發祥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關於文明的演講,浸潤著習主席對中華文明深沉的深思——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於創新。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布魯日歐洲學院,關於中歐青年人交往的寄語,表達著習主席對中歐未來的期待——
“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中國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歐洲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世界的未來屬於年輕一代。希望中歐雙方的同學們用平等、尊重、愛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用欣賞、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進中國和歐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進中國、歐洲同世界其他國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奮斗,讓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變得更加美好。”
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飛架一座前所未有的友誼合作之橋,把中國和歐洲人民的共同夢想更緊密地聯通起來。(記者 杜尚澤)
(責編:肖靜陽)
中歐關系 裡昂中法大學 水利問題 黃土? 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