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被遗忘”的大学生信用档案【2】

2012年10月22日14:26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大学生对与自己评奖评优息息相关的无纸化综合测评积极性很高,如果把大学生信用档案与前者捆绑在一起,能否一举两得?”廖老师的想法被证明可行。

如今,每一学年末,广东商学院把学生填入综合测评的每条信息直接导入大学生信用档案。广东商学院学生建档率达100%,激活率在97%以上。

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覆盖省内120所高校的学生,建档人数达187万人,占全省在校大学生90%以上,采集信息1.3亿条,信用档案激活率近100%。

不过,目前省内像广东商学院一样开发使用导入软件,实现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综合测评绑定的学校少之又少,技术问题不解决导致工作量大,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不堪重负,推动广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动力明显不足。

记者走访省内多所已签约建档的高校发现,多数受访学生对大学生信用档案了解少、关注少,尤其是主动更新个人信息的少之又少。

另一所省内高校的大四学生小金在记者的提醒下,依稀记起,大二时辅导员曾要求同学们登录某网填写过住址、联系电话、教育经历等基本资料。“大家只是敷衍填一下,后来再没更新过。我觉得,学校对这份档案同样也是敷衍了事。”

廖志唐说,他们班只有他和另一名女生参加了信用简历专场招聘会。

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小李直言,她在大学四年间从未更新过最初激活过的个人信用档案,不觉得信用档案和普通简历相比有什么更特别的地方,没发现填了有什么用处。

尽管靠外在技术手段保证了大学生信用档案不会沦落为“空档案”,但也掩盖不了不少学生把信用档案“遗忘”在角落的现实。

企业在观望

意识到大学生信用档案价值的用人企业凤毛麟角,一些企业不愿冒险尝试新事物,抱着等“摘果子”的想法继续观望

建档伊始,关于大学生信用档案的讨论不绝于耳。尤其是负责全省大学生信用档案平台建设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广东上下五千年资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才信用网),由于其民企的身份,成为部分网友质疑的第一个靶子。

有学生搬出《国务院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设立征信机构,应当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质疑中国人才信用网的合法性。有学生则称,自己在填写了大学生信用档案后收到诈骗短信。

廖志唐说,大二时网上突然盛传学生信息遭泄露的消息,他和许多同学因此心存疑虑,不敢把自己的信息搬上网。

对此,广东上下五千年资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治青说:“很多人并不了解信息安全的管理规范和建档各方所做的安全保密措施。建档四年多来,并未出现一例学生隐私泄露的安全事件。”

造成信息档案被“遗忘”的原因多样,其中部分学生的强烈反对,让大学生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步履艰难。

那些曾有过违法违纪行为并被记录在案的学生坚决地举起反对牌。因为这样的大学生信用档案很可能影响其今后的就业和生活,学校对此也有顾虑。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