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14:26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把本校学生的不良信息记录在案,若其他学校不这么做,那我们的学生出去找工作会有劣势,这不公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老师说。据统计,建档4年以来,只有近30所高校提供学生不良信用记录,累计4600条。
省教育厅巡视员李小鲁表示,负面信息披露机制与失信约束机制尚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高校建档工作的主动权掌握在各高校手里,将来一旦形成相关法律法规,在欧美等国家某些类型的负面信息是要强制采集的。
除了不被相信,不被需要是个同样棘手的问题。
今年2月,教育部到广东商学院召开了我省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研讨会,专题探讨“如何提高企业、学生及社会各界对信用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大学生信用档案的社会应用问题。
会后,中国人才信用网和广东商学院的老师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办一场信用简历专场招聘会,让大学生信用档案向社会亮亮相。招聘会上,只需学生报上用户名和密码,企业便可即刻在网上查询到学生的电子简历,且简历上的信息全部经由学校认证。
广州广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参加了这场全新形式的招聘会,并招到两名应届毕业生,其中一个公司非常满意,打算作为骨干培养。
“这个档案对我们用人单位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一方面,征信机构由政府授权,可信度高;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公司招聘成本。”公司HR靳斌介绍,过去招人时,对新员工往往要做背景调查。而这个方法有很多局限性,比如新员工原就职单位的不配合使得背景调查耗时费力。“一旦大学生信用档案进一步向社会推广,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和使用,那么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产生的沉默成本将大大降低。”
但记者发现,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凤毛麟角。而一些企业不愿冒险尝试新事物,抱着等“摘果子”的想法,继续观望。
眼看着毕业季已经逼近,中国人才信用网开始联系有关高校筹划下一场信用建立招聘会,这一次,他们希望能带动一个行业进来参与,这样推广宣传的效果能大一些。
信用市场培育
亟须需求供氧
记者观察
诚信缺失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作为社会未来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其信用直接影响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种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行业会员制模式。欧美诚信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平衡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探索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之路,重庆工商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2002年,该校就为50余名新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初衷是为评估学生信用并帮助他们获得助学贷款。
随后,上海近50所高校在2003年与当地一家资信公司签约,正式启动国内首个大学生信用档案体系。然而,次年有媒体跟踪调查发现,该档案的建设因面临信息采集的合法性而滞缓,处于难产状态。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我们正处在向市场推广最艰难的路口:学生质疑、学校消极、企业观望。
中国人才信用网工作人员薄斌认为,眼下最关键的突破口是市场需求的培育。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经由行政推动建好的大学生信用档案要想长期存活,就需要市场需求输送生存的氧气。
“单靠中国人才信用网这样的信用中介机构营销和培育客户,耗费时间和物质成本巨大,很多中小信用服务机构难以为继。”薄斌表示,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还需要政府再拉一把。
“具体来说,是政府做示范,推动行业和区域的试点,使用或采购信用产品。政府除了投入物力建设信用信息库,还应该多去采购市场化的产品,花最少的钱带动最多的社会投资。10亿元的投入或许就能带动80亿元的市场投资。”薄斌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