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中国网 杨佳摄影
中国网:借着这股莫言热,我们外文局有没有考虑在中国文学输出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有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
黄友义:我们当然是这么做。很多人不知道,莫言的作品第一篇稿子翻成外文是外文局翻译的,这是在80年代,就是他刚完成了《透明的红萝卜》,那是我们外文局给翻成英文传播出去的,有一段时间,90年代我们的文化作品翻译比较少,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招商引资、法律。现在有一个新的文学市场形成了莫言热,我们正在分三条线来翻译文学作品:
第一,和中国作家出版社合作,不断把一些文学作品系统的推出去。
第二,利用外文局在海外办的出版社,多语种的把文学作品推广出去。
第三,通过转让版权,我们掌握了英文版权,比如一本文学作品的英文版权,我们没有能力出德文版、意大利文版,我们就找一个合作伙伴转让给他。
莫言获奖的事情对我们来说是另人非常振奋的,就是我们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在这方面只能是进一步加大努力,采取多方合作、对内合作、跟作协合作、跟作家出版社合作,对外跟外国出版社、跟外国出版发行商合作。
中国网:莫言的作品目前跟外文局有相关合作吗?
黄友义:有,比如这次获奖以后,首先我们说要翻他的语言的世界语版,尽管他在国外已经出了那么多版本了,没有出过世界语的。莫言还会继续写,我们也在追踪他。实际上还有跟他同时代的,甚至比他年轻作家的作品,在国外也引起别人注意了,这些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也是需要我们更多翻译出去的。
中国网:这就是文化走出去的非常成功的案例。前不久网上热议,我们的宫廷剧《甄嬛传》要进军美国了,这里面除了文化背景的不同,翻译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您怎么看像这样的文化输出,如何能更好的让美国受众接受?您作为一个翻译家来说,您看到《甄嬛传》走向美国吗?
黄友义:很抱歉,《甄嬛传》一集我都没有看过,但是因为它是新闻事件了,所以我也了解一下,它是一个历史剧,它语言有当时时代的特色。我认为中国文化产品是多元化的,不能排斥任何一种,像古典剧应该翻,但是外国人更看重中国人今天的生活,中国人的家庭矛盾,中国人的追求,所以现在很多反映当代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也很有市场,也应该翻出去。
外国读者群也是多元化的,有的人可能愿意看《甄嬛传》,有的人可能更爱看现代的,现在不是多的问题,而是少的问题。
中国网:现在相应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我们各大新闻媒体都纷纷转企改制,也在稳中稳进,您觉得长远来看,像我们中国网这样的外宣媒体,如何能更好地平衡好外宣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黄友义: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你要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是两方面的经验都有。比如BBC,它是国有的,它不是公司,它是事业单位,政府拨款的。美国对国外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全资拨款。我们一提起英美就认为人家都是商业化的,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它最主流的、最主要的几个关键的涉外媒体,是政府拨款的。我说的BBC,就是说BBC的国际部分,它对过类有一个商业市场,对外是靠政府拨款的。
美国前年国会通过了一个决议,搞了很多调查报告,就是强调美国政府要加强拨款,支持美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所以不要以为西方国家是完全通过商业化,当然有一些美国商业化的运作也很成功,也扩大了美国的影响。
我认为现在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说绝对公司化就能把你的文化传播出去,事业单位的体制就不行,还是要摸索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中国的道路就是媒体发展道路,跟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关系,跟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关系,更跟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有关系。在宣传媒体上,西强我弱,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忽视,因此我认为这种应该是多种手段全面出击,我们中国既要有公司化管理的道路,同时还要依赖国家的实力和国家的支持,这样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我们对外传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