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年多的舰机适配性试验试飞中,歼-15舰载机试飞员们创造了多项我军新机试验试飞的纪录,最高月试飞达21日、40架次,远远高于新机试飞阶段平均每月飞行的10架次;2年多的试飞,共进行8600多架次的起落。 |
该团副参谋长、现在的试飞员B也是工作组比较中意的人选,他也早就做好了准备,谁知最后作为“备份”让他心里空落落的。两年后,海军工作组二进“海空雄鹰团”挑人,试飞员B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机会。面对组织的信任和这一特别有挑战性的事业,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出发。
那段时间,从空军挑选其他几名试飞员,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舰载战斗机试飞员的行列。他们几乎都是与“试飞英雄”李中华一起成长起来的优秀试飞员,每个人都飞过10种以上机型,有的飞过了我国当前所有在役机型,有着非常丰富的试飞经验。今后,他们将和海军的同志一起飞过一道道艰难的“坎”,那就是完成由陆基飞行员到甲板飞行员的巨大跨越!
此刻的他们,一身虎气,满脸自豪。
从零起步
驻扎在黄土高原一个小城上的试飞院,没人想到,这里有一天会成为航母舰载机试飞员的摇篮。
而当试飞员们来到这里时,更没想到,一切是那么的捉襟见肘——试飞航母舰载机,国内尚属技术空白,资料少之又少,国外技术封锁壁垒森严,舰载机怎么飞谁也不知道……这一刻,他们真正明白什么叫“从零起步”了。
“王牌”就是“王牌”!时不我待。他们对着寥寥几份资料,驾着一架歼-11B战斗机就练开了。
练着舰飞行时,试飞员要用“反区操纵”技术,不断修正飞行中的偏差。这种操作是舰载机与陆基飞机操纵技术最大的区别,试飞员以前的着陆操纵技术中从没有用过,这让“天之骄子”们一时很难适应。
“为什么要这样飞?”“速度控制多少?”“油门加到多大?”……
一个个问号难得飞机研制人员面红耳赤。试飞员们这才醒悟:这些“?”,都需要他们通过一次次试飞来拉直!
要拉直“?”,就得通过舰机适配性试验。可航母还在船厂叮叮当当地修建,试飞的飞机还在厂里调试,海军兴建的试飞场地还在尘土飞扬中往前赶……
很显然,海军领率机关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吴胜利司令员、刘晓江政委一方面鼓励试飞员依靠现有条件潜心钻研,另一方面亲自挂帅调研,并及时召开常委会和专项领导小组会,果断作出“边施工建设,边研制生产,边试验试飞”的重要决策,以确保航母交付和舰载机着舰的时间节点。为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组织上还专门协调安排试飞员家属、孩子的安置问题。
2012年3月,第一架舰载战斗机歼-15飞机刚刚完成6个架次试验试飞,就被拖进了海军某试训基地。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一“催熟”的果实,必将带来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