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30日08:45来源:人民日报字号:
摘要:不恐媒、不拒媒,在“微政”时代,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学会用网、在网上更好地“说话”,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
插画:人民图片
5月14日—1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共同建设的首个“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迎来了首批37名学员。他们是教育部直属机关的司局级干部。新媒体环境,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怎样的要求,领导干部在和新媒体打交道时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提高处理互联网舆情危机的能力?笔者来到培训基地一探究竟。
试水“微访谈”
“高校投毒事件中有哪些必然?”、“我们的校车为何频频出事?”“学生焚书抗议乱收费,你们怎么处理?”……
在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课程现场,教师模拟担任的主持人、记者不间断地提问,并且要求官员立即给出答案。
培训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董关鹏教授介绍,此次培训的一大特色在于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呈现方式。“碎片式”、“滚动型”的全媒体时代,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创新课程,三天的密集课程由主题讲座、实践教学(模拟演练)、实地参观和交流研讨构成。“碎片式海量信息、滚动型实时互动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契合了当下的新媒体环境”,他说。
一天的基础媒介素养讲座课程之后, 5月15日的培训围绕“新媒体”展开。上午的主题讲座是“新媒体和政府管理创新”。午餐演讲是关于微博与网络舆情。下午的实战演练有接受门户网站聊天室的一对一专访、微博“微访谈”,还有回应网络舆论质疑的新闻发布会。
其中,微访谈的事件背景是“高校职称评审评委酒店开房收钱”。微访谈实战模拟环节中,两位学员模拟成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官员,担任一对二“微访谈”环节的嘉宾。访谈时间为10分钟。台上学员不仅要面对台上的主持人、观众席上的其他学员、点评专家,以及三台摄像机,更要应对连珠炮似的提问。
“评委名单是否已经公布?”、“教育厅的核实调查工作进展如何?”、“这一事件是否暴露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的漏洞?”网友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抛向台上官员。官员则需要根据微博特点给出“短、平、快、稳、准、实”的回复。
舞台两边的屏幕上滚动播放着由计算机生成的多条微博。微博墙上,提问、转发、评论,网友信息一览无余。面对提问,坐在舞台上的领导干部们时而正襟危坐、时而低头看着手中的资料……当遇到难以招架的问题时,观众席上的学员和专家可以从屏幕上看到官员略微紧张和难堪的神态。
一位参加培训的吕姓学员说,自己没开微博,也没有接触过什么“微访谈”。对这位平常主要依靠邮件办公的官员来说,微访谈即时互动、有问必答的交流形式很陌生、也很新颖。
一名陈姓学员在上课间隙对记者说:“之前也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不用单独面对摄像机镜头回答问题,而这次当灯光打到自己身上,感觉还是会紧张。不过,参加这样的实战演练,为以后做好准备,也算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