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9 11:11:50|来源:中国网|字号:
2014年8月12日下午明贤法师开示(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编者按:2014年8月12日下午,百名参加北海禅院禅修夏令营的高校学子,云集青海湖北岸。在明贤法师的指导下,于水畔清净禅修。之后,法师为大众广讲了北海禅院“宗门心法五要”。法师说道,不忘念、不念旧恶、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牢记五条,大乘在握。
来到青海湖边禅修,不光只是打打坐、用用功,还要广学宗门的心法。按照今天的行程安排,应该一起打坐和学习“宗门心法五要”。
天气放晴了,我们就在这湖边学习“宗门心法五要”。如果各位有功夫用,可以继续用功、安心打坐;如果没有功夫用,可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宗门心法五要”共有五个部分,作为北海禅院最新确立的五要,全部都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不忘念
首先是“不忘念”,来自《佛遗教经》。经典说我们与其求善知识、求善护住,不如不忘念。唯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不能入。我们在修行方法上得不到受用和进展,往往会抱怨“哎呀,现在怎么找不到善知识啊?找善知识好难啊!还有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大兴佛法?我们信佛的违缘这么多!”
但是《佛遗教经》说“求善知识,求善护住,无如不忘念”。这样的话语是佛陀什么时候说的呢?是佛陀临近涅槃时,在双林树间为大众所说的。如果能够不忘正念,诸烦恼贼不能侵入,所以应该常常摄念在心。如果失念,则失去了一切功德。如果念力坚强,哪怕进入五欲贼中也不为所害,就像披着铠甲上阵,都无所畏,所以这里先说“不忘念”。
不忘念至关重要,在其他经论中也有很多引证。
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中谈:“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劳功行?此乃西来的旨,诸佛正宗。”能够不忘正念,一切虚幻境界、障缘自然应念断除,不劳你去辛苦用功,这便是祖师西来的真正宗旨,最究竟的宗旨,是诸佛的正宗。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是一切的根本。憨山老人在《梦游集》中说我们“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虚云老和尚法汇》中曾这么谈:“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这是虚云老和尚对于“不忘念”很直接的说法。
“不忘念”最核心的就是不要失去了正念心。正念心在,一切清净。如果心跑了,不是昏沉就是妄想,不是妄想就是烦恼,不是烦恼就是执着外境,而不忘念正使我们心能守志,心能守志才能一切清净。如果心能守志,我们不会身心远隔;只有身心隔离,烦恼才会油然而生。这里有意和志、魂和魄的关系,也有情和想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意志守一,魂魄守一,情想守一。只要抱道守一,就是“不忘念”。
这“不忘念”的“念”,如果不忘,到底在哪里呢?“念”就在我们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是情多也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摄魄归魂,情想合一,能够抱道守一,守住道,那么“道”就不会离开自己。这就有功夫用,我们就有功德了。
这是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一部分。
不变随缘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二部分,是“不变随缘”。
《大乘起信论》曾经这么说:“以真如熏于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真如熏无明”是一个核心概念。虽然我们背离真如,当初的无明使我们的心变得散漫,但真如从来没有离开过。既然真如没有离开,那它到底对我们现前的一念发生什么作用?是不是只起到妄念的作用呢?不是的。按照“真如熏无明”的说法,只要我们还在修行,还在调整心念,真如就像磁石能够引铁一样。我们的念念妄心常常具备回归的实力、回返的功德。
最终,我们因修行的反复陶炼,使自己的心境真正回到清净的真如中来,这就是佛性能够改俗的功能。这个道理在藏传佛教的很多教典中也同样得到印证。不败尊者曾经说:“因为实执不合于空性,所以你不要担心自己的修行没有马上获得确定的成果;因为实执不合于空性,所以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且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我们的清净自性中来。所以每一次的修行都有它特别的价值。”
这种“真如能熏无明”的意义,产生了特别重要的第二步价值,就是在真如中能够发生随缘不变的功能,使修行不会堕入普通生活中的庸俗,而具备出离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如果谈到人间、人生佛教,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假如过分偏重于生活,那么佛法的价值究竟还有多少?有没有可能不但修行化不了世俗,还被世俗腐化呢?“不变随缘”正好解答了这方面的疑惑。
![]() |
宗密,法师,龙树菩萨,善知识,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