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09:49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我欠廣東一個“文化債”
羊城晚報:9月18日,“四駕馬車”展覽剛剛在北京落幕,在您身兼的繪畫、文學、文化遺產保護、教育這四種角色中,文化遺產保護這一角色處於一種什麼樣的位置?
馮驥才:實際上,我現在四件事情都在做,每件事做起來都是全情投入。而四駕馬車慢慢地都在為一駕馬車做事,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如說文學,雖然近兩年小說我沒怎麼寫,但我寫了大量的文化批評、文化思辨的文章,還有很多文化散文,其實這些都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一致的,而繪畫呢,很多畫作我賣掉之后都把錢給基金會(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了,都用在了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上,而教育呢,在我們學院裡,非遺中心是主體,我現在做了很多國家的非遺項目,還有很多國家社科基金的項目,都是非遺類的,而我們培養的人才也重點是非遺保護的年輕專家學者,所以現在四駕馬車都在往一駕馬車上靠。
羊城晚報:傳統知識分子給人一種抱守書齋的印象,您為什麼會在這麼大年紀的時候選擇走出書齋、走向田野呢?
馮驥才:在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中國民俗學建設和人才培養理論研討會”上,我聽很多年輕的學者們講民俗學,講的很多,也很好,但我說,你們在講民俗學,在做很多研究的時候,你們的很多研究對象在田野上都快死亡了,我說我們很多的工作不是在書齋裡做,而是要把書桌搬到田野上,像醫生一樣,不要總是在書桌上研究疾病,而是要到病床前面。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文化保護遇到了一個很大的困難,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很急迫,如果只是在書齋裡喊一喊人們是聽不見的,我在書齋裡也是坐不住的,所以我選擇走出書齋,走向田野。
羊城晚報:廣東省也有很多古村落,前段時間還有一個尋找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評選活動,您怎麼看待廣東的古村落保護?
馮驥才:我覺得我欠廣東一個“文化債”。廣東很重視古村落的保護,我也早注意到了這一點,當地的學者和官員不止一次寫信希望我去,而我們中國民協也在廣東的古村落開過兩次保護會,跟廣東當地的政府聯合,他們也帶回來很多資料給我看。但我現在事情太多了,因為種種原因也沒去成,但做全國古村落調查的時候,廣東我是肯定要去的,我知道廣東有一些古村落非常好,我會為廣東的古村落保護盡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