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馮驥才:把書桌搬到田野上

2012年10月12日09:49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城裡的老胡同,鄉下的古村落,作為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被遺忘的角落,它們保存了中華文明最悠久、也最鮮活的記憶,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化的魂。但這些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在隆隆的推土機的轟鳴下,這些古老的遺存卻遭受被損毀拆除的命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隨之遭到毀滅的是附著其上、蘊含其中的燦爛文化。曾經條條大道通羅馬的老胡同早已殘敗不堪,而多少五裡十裡各不同的古村落也已消亡殆盡,這是一片正在失落的精神家園……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余姝 通訊員 任明杰

絕大多數民間文化遺產散落在遍布中華大地的270多萬個村落裡。多年來致力於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馮驥才在2012年迎來自己70歲壽誕的同時選擇了再次出發,踏上了古村落保護的新征程。近日,本報記者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針對古村落保護問題獨家專訪了馮驥才老先生。

一天消失的村落有80個到100個

羊城晚報:您說過“古村落的價值不比萬裡長城低”,古村落為什麼這麼重要?

馮驥才:第一,我們是從農耕文明來的,中華民族最深的根實際上是在村落裡,而不是在城市中﹔第二,我們的村落不只是數量多,還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板塊,每個村落都有它獨特的風土民情,有一種說法,叫做“五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中華文化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村落裡面﹔第三,村落裡面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民間的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民間文學、手藝,等等。就拿民間文學來說,我們中國民間文學家協會最近十年整理的民間文學,光整理好的就有九萬字。我覺得我們村落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深不見底,浩無際涯。所以說,我覺得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是長城,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就是村落。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