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深度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

深化醫改的關鍵之一是能否“輸送”好醫生【2】

2012年11月12日14: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2012年5月28日,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發布《關於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確定將在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方面開展4項試點,旨在為醫改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証。該計劃實施周期為10年,分批進行立項建設,其根本是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醫德教育:使用模擬器具要說“寶貝不哭”

張大良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卓越計劃”的重點可以概括為8個字:“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其中,醫德教育被放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

“醫德教育對應著醫生關愛他人、珍重生命的人文關懷精神,以及與病人積極溝通的意識和技巧。卓越計劃則要求將醫德教育貫穿‘基礎理論-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的全過程。”張大良說。

他進一步解釋說,落實醫德教育的要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將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成立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組織志願者活動引導醫學生“換位思考”,加強教師隊伍的醫德建設以率先垂范等。

張大良還透露:依據卓越計劃,醫學生哪怕在模擬臨床實踐環節,都要把模擬器具當作真人對待,隨時與“病人”溝通交流。

“比如在練習給模具翻身時,要求醫學生說:‘您好,給您翻身了。’在給 ‘小寶寶’打針時,要學會問:‘疼不疼?寶貝不哭。’這些溝通看似都是細節,但點點滴滴都是關愛意識的培養,這樣就可能讓未來的醫生更出色。”張大良說。

全科教育:醫治多發病、常見病將成“新主題”

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也是卓越計劃的著力點之一。

“有能無德不是‘才’,有德無能也不是‘才’,好醫生必須二者兼備。”張大良表示,當前醫學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論輕臨床”現象。因此,卓越計劃提出,克服實踐教學這塊“短板”,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要實現上述目標,張大良指出,加強臨床教師隊伍建設、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加強社區和公共衛生實踐教學等基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三點,皆是必要保証。

值得注意的是,為讓醫學生更加適應醫改的需求,全科醫學教育將被作為一項緊迫任務,對全體醫學生予以強化。醫治多發病、常見病,也將成為醫學生學習的“新主題”。

在張大良看來,醫生會診斷治療多發病、常見病,是一種臨床基本診療能力,不只是對主要服務基層的全科醫生教育提出的要求。

“要把全科醫學教育作為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醫學生在醫患溝通、團隊合作、健康教育、社區預防保健、衛生服務管理、基本藥物使用、醫藥費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畢業后具有全科醫學意識和基本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張大良說。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