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國留學花費動輒百萬,但是巨額投資之下,留學生歸國后是否能夠將這些投資順利轉變成為“回報”?又是否能如剛出國那般信誓旦旦地找到工資待遇優厚的工作? |
缺少工作經驗成為“海歸”的死穴。首席記者劉配成攝
大多數企業用人更看重工作經驗。資料圖片
來源:東北新聞網
原標題:沈城“海歸”就業調查 為啥要與本科生搶飯碗
從澳洲回國的王馨平經過3年的學習,取得了專業會計專業以及MBA的碩士學位,雙學位的“光環”使他對回國就業充滿信心,但是回國已經8個月的他不但沒有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甚至差距甚遠,他已經由“海歸”變成了“海待”。
出國留學花費動輒百萬,但是巨額投資之下,留學生歸國后是否能夠將這些投資順利轉變成為“回報”?又是否能如剛出國那般信誓旦旦地找到工資待遇優厚的工作?
2012年9月17日,中新網北京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顯示,1978-2011年,中國共送出了224.51萬留學生,成為全球最大留學生輸出國。而同期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81.84萬人,回歸率為36.5%,超六成留學生滯留海外。留學人數激增,使得海歸不再像以往那麼稀有,海歸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本地數據】
留學生以每年平均23.6%的速度增加
雖然與全國的數據相比略有不同,但沈陽輸出留學生的數據也在逐年增加。
據新通教育沈陽分公司關於沈陽市留學生輸出的數據顯示,2008年,沈陽市共計輸出留學生17.98萬人﹔2009年,沈陽市共計輸出留學生22.93萬人﹔2010年,沈陽市共計輸出留學生28.47萬人﹔2011年,沈陽市共計輸出留學生33.97萬人。按照這一比例計算,這四年間,沈陽市的留學生輸出增加比例分別為27.5%、24.1%、19.3%,平均以每年23.6%的速度在增加。
新通教育沈陽分公司總經理王晶晶介紹,就沈陽市而言,學生選擇出國比較熱門的為美國、澳洲、加拿大和英國這4個國家,其中美國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國家的輸出比例較高,幾乎各佔到三成左右。而且選擇大學畢業后留學攻讀研究生的學生能佔到一半以上,本科生佔三成左右。所學的專業也都是以商科、經濟類MBA、EMBA以及理工科為主。“近幾年,留學熱已經不是新聞,可能在過去是一些孩子家長前來咨詢留學的事宜,但是這幾年開始,很多孩子已經自主地選擇出國深造了。”王晶晶表示,這個改變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中國現在已經逐漸與世界接軌,這也體現在留學方面,很多孩子通過網絡了解到了一些國外大學的情況,開始向往留學生活﹔其次,很多學生對國外的一些教育體制比較認可,而且出國留學能更好地學習外語,所以他們主動地選擇去國外留學﹔最后,就是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在求學期間不但在學習上有所進步,在生活能力方面也能得到提高,所以家長們願意將孩子送出去闖一闖。
【專家分析】
每年至少有3000名“海歸”回沈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去”,也就有越來越多的海歸拿著洋文憑回國就業。據教育部統計,2011年留學回國人數較2010年增加5.13萬人,增長了38.08%。“目前沈陽對留學生回沈沒有具體的數據統計,不過據我保守估計,每年至少有3000名‘海歸’回沈工作,而且數量每年都在增加。”沈陽市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局長孟慶偉介紹。
曾對此進行多次調研的孟慶偉表示,以前如果哪個企業招到了“海歸”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那是由於當年中國的教育還處在半封閉的狀態,所以洋文憑就跟“金字招牌”一樣,即便挂著不用也有很多企業出高薪聘請。然而隨著出國留學這扇教育大門逐漸打開,這種原本稀缺的資源逐漸變得豐富,甚至相對過剩。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導致了目前“海歸”變“海待”的現狀。根據統計,“海歸”由稀缺變得相對過剩的轉變經過了15年。
雖然每年3000名“海歸”看似不是很多,但孟慶偉表示,這僅是在就業和人才服務局有備案或者有明確記錄的,其他社會上留學的人數就無法估計了。
【業內分析】
留學中介資質參差不齊
有需求就有市場,留學生大軍是龐大的,那麼留學中介也勢必會像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沈陽市可能辦理留學生出國的中介已近百家,但是真正有資質、有深厚留學經驗的中介卻為數不多。
新通教育沈陽分公司總經理王晶晶告訴記者,沈陽市場的留學中介資質參差不齊。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是隻要將孩子成功地送出國門就算是一個好中介。但事實上,很多中介為了能將學生盡快送出國而選擇一些口碑不好或者在當地評價不是很高的學校,甚至是回國后無法認証的國外學校。“就像在北方生活的人比較熟悉北方的知名學府,但是提到南方的大學很多人還是很迷茫,國外更是如此,很多人對於國外的學校是不了解的,所以就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留學中介來為孩子進行篩選。”王晶晶說。
對此說法,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也給與証實。按照他的說法,很多沒有資質的留學中介為學生選擇的國外學校在國內根本無法認証、備案或者注冊,這樣一來,孩子在讀完學校后回國根本無法被中國所承認,巨額的投資和孩子幾年的努力就付諸東流了。
【本地調查】
“海歸”無工作經驗是“死穴”
大量海歸“涌入”國內,勢必會對本身就在國內深造的畢業生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就沈陽就業市場來看,海歸的就業壓力要遠遠大於本地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王晶晶按照畢業生正常從業過程計算,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年齡一般在23歲左右,選擇出國留學攻讀研究生一般在3年至4年。也就是說,留學生順利學成歸國的年齡一般在26歲至27歲。而沒有留學的應屆畢業生在23歲開始就已經在積累工作經驗,也許還有可能跳了一次槽,而留學生歸國后要從26歲開始重新積累工作經驗的話就要比普通大學生晚了3至4年就業。
記者在走訪中得知,目前,大多數企業招收員工的先決條件就是需要有一至兩年的工作經驗,就連報考公務員也不例外。很多用人單位負責招聘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說,學歷僅能代表一個人受過高等教育,有各方面的素質以及較強的理論基礎,但是這僅是一方面,企業招收員工還是希望能夠找到一些“成手”,即招即任,能夠很快地投入工作,畢竟誰也不希望為其他企業來培養人才。
事實上,在孟慶偉的調研結果中顯示,海歸在尋找就業機會的過程中幾乎都是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被用人單位拒收,海歸無工作經驗成了在國內找工作的“死穴”。
所以,很多留學生已經另辟蹊徑,不再是一畢業就回國了,而是留在當地工作一到兩年,積攢了一些工作經驗再回到國內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往往這樣的海歸對自己的期望值較高,對用人單位的“低廉”薪資待遇比較難以接受,再加之目前沈陽市乃至全國就業市場的壓力不斷增大,就使得海歸的金色光環逐漸隱去,成了待業大軍中的一員。
【案例分析】
留學生4年花費不菲
潘悅的英國留學賬單:
出國前:
雅思報名費:1500元
材料郵寄費:500元
培訓班:8000元
材料費:3000元
簽証費:3000元
體檢費:600元
機票:5000元
合計:21600元出國后:生活費:10萬/年四年40萬
學費:10萬/年四年40萬
由此計算,潘悅在英國留學的4年中,基本花費需要80多萬。
孫文思留學去了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求學的3年時間裡,她的學費花費近60萬元,而生活費靠著日常打工每月至少花費15000元,3年下來,孫文思的留學花費110多萬元。
經過調查,幾乎每一個留學生在出國期間的花費都在60萬元至130萬元,個別留學生所學科目和年限長的還需要更多花銷。
2012年9月17日,中新網北京發布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稱,自2000-2011年,自費留學人數佔91.3%,自2001年開始,自費留學比例不曾低於89%,2009年自費留學生比例達到91.63%,2010年達到91.32%,2011年則達到92.67%。而且自費留學中的工薪家庭比例日益增加。從出國留學普查數據來看,2009年下半年,前幾年出國並且已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中,來自普通工薪家庭的隻佔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學的學生中,來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佔到34%左右。家長熱衷送孩子出國留學帶來了心理、就業等諸多問題。沈陽一家留學中介負責人表示,該不該留學的標准應該更個性化。“現在很多家長讓孩子出國留學是怕自己的孩子在這個方面不如別人,有的甚至不顧孩子的想法,盲目地‘隨大溜’。”這位負責人說,“到底該不該出國留學應該基於個人特質和家庭經濟情況等諸多因素。”“就業的好壞不應是判斷海歸價值的坐標,這種標准過於短視。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光是產品品質,更多地是用人觀念、人才儲備的競爭。所以企業在選擇人才時要有長遠的眼光,就業者無論是本土學生還是海歸留學生,都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孟慶偉說。
【調查視點】
“海歸”薪酬3000元向本科生看齊
去年夏天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張佳佳在家做了一年的“海待”之后終於忍不住了,前不久找到一家企業做翻譯方面的工作,月薪3200元。“在日本留學這麼多年,回來還沒有沒出國的同學掙得多,都不用說多掙錢了,就連出國這幾年家裡給我拿的幾十萬元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掙回來。”張佳佳說,“這留學留得也太不值了。”
像張佳佳遇到的這種情況並不是少數,今年年初,啟德教育國際教育研究院發布的《2011年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在7000多名海歸受訪者中,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58%受訪者的工作職位是普通員工,超過四成月薪不足5000元,隻有15%的海歸收入超萬元。
目前,海歸的起薪在3000元左右,這個薪酬預期與中國一般大學應屆畢業生相差無幾。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從此之后就沒有去海外留學的必要了?“這個說法是片面的!”孟慶偉對此說法給與否定。他認為,留學生既然在國外讀了,就勢必有他們獨有的優勢,就肯定會把國外的先進理念帶到企業中去。也許這種優勢短時間體現不出來,但是如果我們的企業能夠給予他們施展的平台,留學生就會發揮自己的能量。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留學生數量相對過剩的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
另據教育部數據顯示,估計“十二五”期間,留學回國新增人員將達到50萬人以上,這也預示著海歸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劇。海歸們在“僧多粥少”的形勢下就業壓力加劇,薪酬預期不容樂觀。“今后將有更多的海歸擠進國內的就業群體,薪資預期越高越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願意將月薪標准降低的海歸也會越來越多。雖然從總體上說就業人群的薪資水平應該會逐漸上升,但一些不具備很強競爭力的海歸一時間找不到理想工作,難免會進一步降低自己的月薪預期值,所以不排除會有比此次調查顯示的3000元更低薪資預期的可能性。”孟慶偉表示。
【就業單位】
學機械、制藥等專業較好找工作
據相關數據統計,留學生回國后有近1/3的人去了大學或者其他科研機構。就業相對集中在生物工程、新醫藥、制造業、新能源和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等行業。
“學制藥、機械、物理等自然科學的‘海歸’相對容易找到工作的原因是他們所學的是操作性較高的專業,這些專業包含了很多國外的先進技術。而像MBA、EMBA、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專業短時間內找不到工作是因為,這些專業的理論性較強,並且這些專業在中國的學校也都有。”孟慶偉說。
但據了解,多數留學生在國外求學的時候還是會選擇MBA、EMBA等這樣的學科來深造,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就業的尷尬境地。而且,他們在實際應用上不及中國本土的學生更“接地氣”。因此如果有出國留學並想回國就業想法的人,要以自己所學專業在國內是否有市場為重要導向。
“一般女生留學選擇商科的比較多,像會計、金融等專業都是比較熱門的專業。在國內學習英語等純文科的學生一般為了將來好就業,我們還會建議他們在出國后轉專業,一般轉為會計或者酒店管理等專業。而學理工科的學生相對來說回國后比較好就業,就會繼續建議他們學習本專業。”王晶晶說。
雖然“海歸”變“海待”的事實已經被人們所知曉,然而這絲毫沒有減少學生出國留學的熱情。國內的學生仍舊迎著“海歸貶值”潮逆流而上,爭相報考國外知名學府。
“‘洋文憑’是金字招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更看中的不是兜裡有幾張紙,而是手下有多少活。有能力、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我們的用人標准。”沈陽渾南一家電子信息技術企業負責人表示。
記者李小杏張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