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務員熱”其實只是當下整個社會就業難的一個表現和縮影。公務員崗位的熱,其實不比好企業的崗位更熱 |
“公務員熱”其實只是當下整個社會就業難的一個表現和縮影。公務員崗位的熱,其實不比好企業的崗位更熱
每年的這個時候,“公務員熱”都會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公務員報名的數字一公布,必然會引發公眾吐槽。輿論和公眾把對公務員群體的不滿,季節性、習慣性地轉移到對公務員熱的批判上。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據報道,在國考報名人數經歷了2010年度約144萬人,2011年度約141萬人,2012年度130萬人的三連降之后,2013年度國考報名有望逆轉,並創下新高,達到破紀錄的150多萬人。一個最能體現這種熱度的數字是:截至目前,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合川調查隊科員”一職競爭比已達到驚人的9567:1破歷史紀錄。
又是破紀錄,又是百萬人爭當公務員,又是某些熱門崗位千裡挑一,甚至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9567:1,公眾自然擔心:這麼多年輕人不是奔向為社會去創造財富,而是如潮般地涌向舒適的、“分配財富”的公務員崗位追求“當官”,這是多麼嚴重的社會問題啊!公務員熱之下,有人憂心於官本位思想對年輕人的誘惑,有人借此批判公務員的高工資高福利,有人焦慮於這會嚴重影響社會的創富和創新動力:年輕人都爭著去當官分配財富了,誰去創造財富?社會將失去活力。
這些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年輕人爭相涌向穩定的公務員崗位,確實是一個社會走向保守的標志。優勝劣汰的市場,是最能鍛煉人的地方,是社會活力的源泉,一個有活力的社會,必然是年輕人競相奔向市場,而不是奔向官場——但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超越偏見、標簽和預設的立場而反思一個問題:公務員報考真的很熱嗎?這種熱度有沒有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我覺得,公務員熱可能是一個被過度渲染的偽問題,很多人習慣偷懶地拿一些現成的、想當然的、概念化的答案去評判這個問題,而缺乏深入和客觀的分析。
表面上看,150萬人報告國家公務員崗位,甚至某些崗位達到了破紀錄的9567:1,這些數字都表明了公務員報考的熱度。可是,我們分析問題時不能孤立和單純地看,而應該對比著看。在當下這個人才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工作越來越難找的時候,有幾個好崗位沒有這樣的熱度呢?
今年年初的時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就憂心忡忡地稱,2012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依然非常大。2012年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達2500萬人,比“十一五”時期的年均數多1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80萬人,是本世紀初的6倍多。這種總體性的就業難大背景下,每一個稍好的崗位,都會擠得頭破血流。不要隻盯著熱門的公務員崗位萬裡挑一。隻不過,因為很多人盯著公務員,選擇性地關注這個群體的招考熱度,而忽視了整體的大背景。公務員崗位並無特別之處,它只是一個飯碗,收入高的崗位爭的人多,收入低的少人問,這跟其他行業是一樣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孕婦效應”,偶然因素隨著自己的關注而讓你覺得是個普遍現象,就是當人懷孕了就更容易發現孕婦,你開了奔馳就更容易看到奔馳,你拎個LV就發現滿大街都是LV——公務員熱也是這樣,眼中隻盯著公務員,而忽略了所謂“公務員熱”其實只是當下整個社會就業難的一個表現和縮影。當前就業形勢下有幾個崗位不熱呢?公務員崗位的熱,其實不比好企業的崗位更熱——假設有1萬個人爭搶海爾或華為公司的一個位置,公眾不覺得是問題和新聞,而100人爭一個公務員的崗位,公眾就覺得是大問題了。
公務員“熱”,主要是公眾的一塊心病。因為對公務員群體有意見、有偏見,認為其高福利高穩定高保障高權力,所以不能容忍年輕人去報考公務員。不喜歡一個行業,就認為別人往這個行業走就是一種罪過。這種認知下,一方面會選擇性地尋找符合自己偏見的信息,去証明自己的想象和強化自己的判斷﹔另一方面,會以邏輯推理替代事實考驗。基本邏輯是,概念化地判斷公務員福利很高權力很大,人都是逐利的,所以人們都很想當公務員——人們很容易將這種邏輯推演成事實。
之所以有那麼多人報考公務員,還有一種因素不能忽略,就是盲目報名,求保險,並非真的想當公務員,而是尋找一個保險。多投一份簡歷,就多一個工作機會,很多人都是裸考的,就是根本不復習就參加考試,撞大運。就好像很多人在投簡歷時,並無針對性,多撒網就以為會多一個機會。工作難找,公務員考試也就是報個名,說不定能考上呢?熱度很多都是這樣制造的。(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