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夢想,毫無懸念地成為今年3月3日召開、歷時9天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期間政協委員們議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
建言獻策各出高招
“美麗中國的衡量標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在接受外文局記者採訪時,回顧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人在不同年代對未來中國的憧憬,認為進入本世紀以后,人們在享受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滋生著對未來的憂慮,感到與美麗中國的目標相去甚遠。
究其原因,正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在接受外文局記者採訪時所說,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開放引進、加工、制造、出口,加快了發展步伐。連續多年增長10%以上,這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先例。我們成了世界的加工廠,為了生產產品,耗費了大量資源,造成大量污染。干淨的產品出口了,卻留下了黑色的河水、污濁的空氣和擁擠的街道。
那麼,為了達成美麗中國的目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進行反思。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甘肅省主委、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建筑師寧崇瑞在接受外文局記者採訪時說,近期華北惡劣的天氣,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但霧霾、沙塵暴、水污染尤其是地下水的污染也有人為的因素在內。我們應該深刻反省經濟發展模式對環境和氣候造成的破壞。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原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張基堯在接受外文局記者採訪時說,環境氣流導致粉塵污染物無法及時吹散,降雨減少導致水污染嚴重,還有全球氣候變暖,都是今年霧霾天氣的客觀原因﹔但東部地區污染情況比西部地區嚴重的現實,說明經濟發展節奏出了問題。因此,他認為,產能過剩,能源結構不合理,高耗能的生活方式是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觀原因。他表示,發展經濟是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國家更富強,但這些年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忽視了環境保護,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現在到了必須反思可持續發展的時候了,我們必須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轉變觀念。張蘊嶺委員認為,我們選擇了西方的工業化道路后,潛移默化地引導了一種追求物質增長、物質享受的觀念。現在我們國家的輿論,不論是電視劇、電影、文學作品,還是學校教育,宣揚的都是追求富裕奢侈的生活方式,掙大錢、住別墅、開跑車,這是不好的。其實,中國曾經有非常好的環保理念,比如,人走關燈、節約用水,等等,現在都沒有了。所以,美麗中國,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理念上改變,政策上扶持。
張基堯委員在談到近期公眾普遍關注的水污染問題時說,目前全國平均缺水量為500多億立方米,水功能區總體水質達標率僅為46%,一些長期作為主要飲用水源的水庫、河流等不達標率較高。他認為,加快執行飲水安全行動計劃的步伐,摒棄“重治理、輕保護”的錯誤理念,完善水源地保護的責任體系和協調機制,大力推廣水源地上游生態補償機制是破題之道。
立法保護。張基堯委員說,加強生態保護已經迫在眉睫了。他呼吁,立法保護環境和治理污染,設置污染物排放的剛性指標,要限時達標。
孫太利委員也認為,政府應盡快出台專門保護地下水水質的法規,重點加強對規劃和建設部門及其主要負責人的監督,加大對違法亂紀的處罰力度。通過深化改革,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同時,政府應加大在水質監測方面的投入,提高設施和技術水平,定期公布監測數據。加強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推動污染源信息的全面公開,建立暢通的民意渠道,將污染源狀況置於公眾監督之下。對破壞水源的企業及個人要依法嚴肅處理,以保証全民用水的安全。他還呼吁,結合中國國情,迅速修改或出台新的空氣治理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