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汶川地震后時隔5年,蘆山7.0級地震又一次降臨四川。從震級速報到無人偵察機起飛,從國家第一時間啟動預案到軍隊地方聯動救援,蘆山震后顯示出政府反應快速。遭遇停水斷電,通信中斷,寶興成為“孤島”﹔大量專業救援力量與民間救援力量涌入雅安,道路擁堵不堪。對於這種狀況,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李明稱,災后的反思很重要。 |
救援力量如何提高專業性?
專業救援
現狀:志願者在前往災區的路上不慎發生車禍﹔交警未來得及制止,兩名志願者把車停在路邊下車拍攝傷者照片。汶川地震后,非專業救援是否適合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成為熱點,有網友提出“不要用你的無知給災民帶來二次傷害”。實踐証明,不當的方式會對專業救援形成掣肘。截至目前,雅安救援力量達24066人。
李宗浩:救災是一個綜合的問題,武警、消防、現場急救等一定要做評估,把傷員救出來,要安全救災,每個細節都會影響到傷病員的一生。非專業救援很可能造成二次傷害。我體會,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因現場處置不當、搶救不當、轉運不當造成截癱。
程曉陶:汶川地震時,大規模人員涌入災區,有必要性,因為那是8級地震,毀滅、傷亡的程度非常大,必須依靠很多外面的力量來救援。但這次只是七級地震,當地的傷亡和房屋倒塌率和汶川不能比,在這種情況下,當地本來隻有幾萬人,一下子涌入好幾萬人,他們的吃、喝、休息等后勤保障就很困難。救援必須要客觀理性地看待。全球而言,七級地震較頻繁,我們所有地震都打著舉國救災的旗幟,這需要反思。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是優良傳統,但得看支援到什麼程度。
丁元竹:汶川地震后,全國近300萬志願者馳援,確實為災后救援、重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分批前往的各路志願者的介入方式,前后不一,甚至完全相反,讓受災群眾無所適從,受到二次傷害。這次蘆山7.0級強烈地震,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激起公眾抗震救災的極高熱情,可以理解。但鑒於汶川地震中動員志願者的經驗教訓,前往地震災區的志願者,應有專業的技能和組織,避免因一時沖動而擅自進入災區。
民間救援無序誰之責?
社會救援
現狀:地震后,公益組織、志願者、記者涌向雅安,導致專業救援力量無法進入,傷員無法運出。21日10時,網友在微博上呼吁,“跪求社會志願者們,不要再去蘆山和寶興了!”“給救援部隊讓條路吧”。
李明:造成這種無序不僅是政府原因也有民間團體的原因,雖然政府要求不要貿然進入災區,但還有很多救援組織仍然源源不斷地去,包括我認識的民間公益組織也去。反過來說,政府也有責任,給社會組織提供的救援渠道不好,平時的宣傳也不夠。
在美國有專門的災害救助聯盟,所有的災害救助隊伍都是這個聯盟的成員,日常,這些成員各自從事工作,但也可以與聯盟共享各類信息,一旦發生災害,聯盟將啟動,由他們根據情況分配各救援隊的任務。救助聯盟自身是一個非政府組織。在應急啟動時,會形成實體的指揮部,也有網絡虛擬的指揮中心。
張小明:現在物資進入災區比較多,設一個統一調度、統一指揮的中心或者平台,志願者去了以后不要自己去送,到了基地以后,應由當地政府統一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