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和平年代,每一次非戰爭軍事行動,都成為外界對軍力狀況的重要觀察窗口。蘆山地震抗震救災,也會使5年來的軍隊建設成效接受檢驗。 |
“戰場寬帶”
2008年,時任中國地震局應急救援司司長的黃建發在總結汶川地震救援的報告中說,這次救援中缺乏適宜於大震巨災復雜條件下的災區災情及救援現場信息採集與傳輸技術系統。“救災隊伍與指揮部之間無法快速獲取和傳輸災情信息及指令,無法掌握災情分布及程度。救援隊伍無法在最快的時間內到達災情最嚴重的區域,執行最緊迫的救援任務,指揮部也無法快速下達救援指令,嚴重阻礙了救援的高效展開。”
黃建發所提到的滿足“大震巨災”救援需求的通訊系統,與戰爭期間的戰場信息系統十分相似。
戰爭爆發后,軍隊必須在一定區域內臨時建立容量巨大的通訊系統,以同時滿足傳輸戰場圖像等需求。如何鋪設“戰場寬帶”,已成為美軍網絡中心戰理論的首要挑戰。
此次蘆山地震,根據軍隊媒體報道,最先進入災區的特戰分隊攜帶了單兵戰場視頻傳輸系統。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解放軍的“信息戰場”的建設成果。
同時,在災后48小時內,軍隊醫生已經實施多起“遠程手術”。其中,蘆山縣12歲的女孩高詩琴身負重傷,肝臟破裂。在與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進行“遠程會診”后,解放軍成都軍區42醫院的醫生在震區實施了首例重大手術。
目前尚無信息顯示,這些“遠程手術”是否使用了第二代野戰醫療方艙。這種裝備具有全套醫療設施以及衛星通信設備等信息化裝置,可以進行“遠程會診”和“視頻手術”。解放軍最遲在2001年開始裝備第一代野戰醫療方艙,並在玉樹地震救災中使用了第二代野戰醫療方艙。
相隔5年的兩次救災中,軍民救災單位大量採用了無人機。此次特戰隊攜帶無人機后仍可乘坐直升機,可見這種無人機具有小型化的特點。2008年的報道中,常見的是需要很大空間、甚至需要軌道滑行的無人機。
新星的實際檢驗
作為主要通訊手段,部隊主要依靠衛星電話和北斗系統通聯。
2008年時,中國已發射3顆“北斗”靜止軌道試驗導航衛星,組成了“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其中,“北斗一號”衛星在汶川地震后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2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具備亞太地區區域服務能力,預計2020年左右建成由20余顆衛星、地面段和各類用戶終端構成的、覆蓋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統。
除了北斗系統這類通訊導航衛星,還有“實踐九號A星”、“資源三號”、“資源一號02C星”、“環境一號A/B”星等5顆衛星現已調整軌道,專門為救災提供支持。
其中,“資源”系列衛星是主要由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管理的民用高分辨立體測繪衛星,“環境”系列衛星是主要由中科院負責處理數據的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的對地觀測系統。它們都參與了2008年的抗震救災。
與那時相比,最引人關注的是“實踐九號A星”。“實踐九號”的A/B兩星在2012年10月發射,被稱為中國民用新技術試驗衛星系列的首發星。
目前外界還在猜測它所搭載的對地觀測系統以及“新技術”。根據2012年國防科技工業工作會議信息,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遙感相機”項目榮獲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官方報道說,它在關鍵數據上有40%至70%的大幅提升。
除了美、俄外,大多數國家的對地觀測衛星都承擔軍民兩用職能。蘆山抗震救災也許也是軍地研究機構對“實踐九號”衛星系統進行檢驗的一次機會。
在裝備了諸多先進設備的同時,仍然有傳統的通訊方式。有報道說,重災區有部隊用一個軍官兩名戰士組成通信小組,向外傳遞消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