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好萊塢戀上中國元素【4】

2013年05月06日09:39    來源:新京報        

《花木蘭》劇照。

“好萊塢在學習如何與中國對話”

近年來包含中國元素的外國電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如《功夫熊貓》系列。美國華裔電影人丁媛說:“這和導演以及公司文化有關,夢工廠對影片題材的要求隻有一個:講一個好故事。雖然核心價值觀仍然是美國價值,但它尊重中國文化。他們有一個研究小組負責研究裡面跟文化相關的東西。”

李道新表示,外國電影的中國元素良莠不齊,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好萊塢在學習,如何與中國進行對話。”

20世紀初期,西方電影幾乎一致地忽略中國因素,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國人的形象或者中國元素才開始出現在西方電影中。但是大部分將中國塑造成負面形象,比如在1968年的電影《傅滿州之血》中,將中國人描繪成奸詐、傲慢、貪婪和迷信的形象。

丁媛認為,“幾十年前的中國元素都是刻板印象,是基於美國社會對中國(電影拍攝前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前的中國)的認識上的,中國人和華裔不是主流,隻有賣菜啊,黑幫啊,開武術館等。直到李小龍在美國走紅后才出現了新的形式。但這個新形式也變成了刻板印象的一種——功夫演員。現在中國人終於不開雜貨店了,變成了有背景有功夫的黑社會,或者電腦極客。一種刻板印象代替了另外一種刻板印象。”

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這段時間內,中國人的形象在外國電影中開始出現變化。在2001年的《十一羅漢》一片中,一名中國人也成為了11人中的一人,完成艱難的任務。

中國人在好萊塢的形象這幾十年變化很大,“現在美國片裡的中國人形象與30年前相比要嚴肅多了。他們把中國人當成真正的人來塑造,有時候正面,有時候負面,至少他們是人,而不是人物形象。”羅森說:“這說明美國人比以前更加了解中國,更多的人有機會去中國,比以前更了解中國。”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