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5月27日08:49來源:新京報字號:
摘要: 總理署名文章會選擇有影響力的媒體發表,內容要貼近當地百姓,但不需要向媒體支付費用。 |
【談發表】 發表不付費 看重影響力
新京報:署名文章一般會選擇在什麼時候發表?
陳明明:一般來說,署名文章會選擇在總理到達訪問國的當天來發表,也有選擇總理到達前一天發表的情況。通過媒體傳播總理的聲音,讓當地民眾提前了解訪問事宜。
新京報:發表署名文章在選擇發表的媒體方面,有哪些講究?
陳明明:外交部的新聞部門會選擇發表的媒體。發表的媒體一般都是當地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比如美國一般會選擇《華爾街日報》,在英國會選擇《金融時報》這樣的媒體。
新京報:通過什麼渠道聯系這些媒體?
陳明明:在高訪前,外交部新聞司會與這些媒體駐京的辦公機構聯系,表達想要在總理高訪時發表署名文章的意願。這些媒體的駐京機構會與總部溝通,確定發表署名文章的具體日期和版面。
新京報:媒體對於署名文章有字數要求嗎?
陳明明:是有字數要求的。一般來講,署名文章的字數都不會太多。比如,《金融時報》的署名文章英文單詞會控制在1000字左右,太長的文章當地民眾也很難讀完。
新京報:媒體會對文章修改嗎?
陳明明:媒體會修改,但是修改主要是在用詞上更符合當地的用詞習慣,讓文章更地道。文章的語氣是不會修改的。
新京報:需要支付媒體費用嗎?
陳明明:這個是不需要的。因為中國總理高訪在訪問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對於當地媒體來說,是一個可以提升該媒體影響力的好機會,這個是有默契的。當然,媒體也不會要費用的。
【談慣例】 主席外訪前 多集體採訪
新京報:在高訪前發表署名文章這種外交慣例我國何時開始出現?
陳明明:國家高層在外訪前發表署名文章實際上是西方國家率先創造的,大約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后來我們看到,這種方式可以很有效地傳播國家領導人對當地民眾的善意,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上世紀90年代,我國也開始採用這種方式。
新京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我國在發表署名文章方面有哪些變化?
陳明明:實際上,從我國開始採取這個外交慣例后,署名文章是有一些變化的,比如用詞上變得更通俗易懂,更接近當地人的語言習慣。語言風格上也更加貼近,更加平易近人,更有針對性。
新京報:什麼級別的國家領導人外訪的時候應發表署名文章?
陳明明:發表署名文章一般是國務院總理和副總理級別。像國家主席的外訪一般不會用發表署名文章的方式,而是在外訪前接受各國媒體集體採訪的方式對外傳遞聲音。
新京報:為何方式不同?
陳明明:這主要還是依照國際慣例。國家元首一般採用聯合採訪的方式,政府首腦採用發表署名文章的方式,這也體現了身份、規格的不同,體現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