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時政

另面城鎮化:人口遷徙與中國城鎮體系的再造【2】

2013年06月25日08:32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字號:

摘要:若能實現大中小城鎮體系的合理化,大中小城市有機吸納人口,則大城市病將得到有效的解決,中小城鎮的規模效益也同時將得到提升。你所說的中小城鎮決策者的苦惱也就不存在了。

城鎮化的另一個面: 人口遷徙與中國城鎮體系的再造

(二)

從現在開始,對很多地方而言,從一開始進行自己的城市發展思考時,就應該首先考慮到,這裡的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沒有充分的人口在跨區域的遷徙的意識,那將面臨更多的城市發展困惑。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雖然記者費了不少功夫試圖搜集更多的從人口遷徙的角度對中國城鎮化進行分析的文章和資料,但收獲並不是太多。后來遇到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資源環境學研究室主任張耀軍,最近這幾年,他從人口的角度結合地理學分析工具,對中國的城鎮體系與人口合理分布問題進行了研究。

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路徑,因為,當我們還更多地爭論某個城市對外來人口的包容性的時候,對很多城市的發展而言,已經開始面臨自己規劃好的城市新區,甚至已經修建好的房子沒有人來生活的問題。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對很多地方而言,從一開始進行自己的城市發展思考時,就應該首先考慮到,這裡的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果沒有充分的人口在跨區域的遷徙的意識,那將面臨更多的城市發展困惑。

當然,在我們對其訪問中,張耀軍所提供的一些研究結論,有的可能會得到普遍的共識,比如,過去通過大規模“圈地”,我國城鎮在空間上實現了“攤餅式”的快速擴張,但人口的城鎮化卻非常滯后。進而產生了大量的流動人口。這不僅與我們的城鎮化目標不一致,而且,很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但有的可能會引發不同的爭論。比如,按照其測算,京津冀地區的人口規模可能已經超過承載能力,進一步地引進外來人口的轉移或將不太合理,亟需推進區域內的人口合理流動。這不但會引發部分經濟學者的質疑,可能也很難得到未來發展現實的驗証。

關於中國城鎮化的爭論還在進行中,我們也希望通過不同觀點的刊發來推動相關的討論在理性、多元、負責任的道路展開。這次對張耀軍先生的採訪,將是我們從人口遷徙和社會建設的角度關注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又一次嘗試,其背后是對“人的城鎮化”的持續關注。

《21世紀》:中國新型城鎮化提出的背景之一是,之前雖然中國經歷了一個快速的城鎮化的過程,但也被批評為土地的城鎮化快於人的城鎮化。這一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張耀軍:我所掌握的數據顯示,1990-2008年,中國城鎮建設用地由1.3萬平方公裡擴大到近3.6萬平方公裡。城鎮用地規模彈性系數(城鎮用地增長率/城鎮人口增長率,或人口城鎮化土地節約度)從1986年的2.13增加到1991年的2.28﹔1995∼2004年,中國城市用地規模增長彈性系數平均為1.78,其中2002年城市用地規模增長彈性系數最高達到2.89,已大大高於1.12的合理水平。

由此我們說,過去通過大規模“圈地”,我國城鎮在空間上實現了“攤餅式”的快速擴張,但人口的城鎮化卻非常滯后。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大量的流動人口: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已達到2.61億人,佔全社會勞動力總量的約1/3。

在我們的研究看來,今后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流動將呈現三種態勢:一是流動人口規模還將繼續增加。如果我國人口流動遷移政策沒有大的變化,預計到2050年流動人口規模可達3.5億人左右,絕大多數流動人口的流入地無疑是城鎮地區。二是流動人口的分布逐步從以東部沿海城鎮帶為中心,轉為以內陸城鎮群為中軸,以西部中心城鎮為集聚點的三重人口流動分布格局。三是人口流動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流動人口逐步年輕化,受教育程度增高,在流入地長期居住傾向明顯,對生存與發展權利的訴求也將愈加強烈。

這些態勢決定了城鎮區域必須要相應地吸納一定數量的流入人口,否則不僅城鎮地區不可能健康發展,全社會的穩定也將受到影響。

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是因為大家對城鎮化的共識之一是,城鎮化既包括城鎮空間的擴展,城鎮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包括城鎮人口的相應增加及人們對城市文明成果的分享。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