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吉林陝西山東江西內蒙古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2013年11月11日04:15|來源:新京報|字號:
政界學界呼吁取消信訪排名
長沙副市長稱對非正常上訪不能“一接了事”,遼寧基層信訪工作人員稱“排名”讓基層政府“兩難”
近年來,社會各界關於取消信訪排名的呼聲一直不斷。一些地方的黨政負責人,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建議,明令禁止地方政府採取任何措施圍堵、攔截群眾上訪,並逐步取消針對地方政府的信訪考核制度。
何寄華告訴媒體記者,對進京非正常上訪群眾不能通知各地政府“一接了事”,而應該依法引導群眾自行返回當地,對於群眾在京涉訪違法犯罪行為,應由北京公安機關按照屬地原則,就地依法處理。
遼寧一名基層信訪局的工作人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信訪制度本身為老百姓提供了一種救濟渠道,但指標化容易引起基層政府和個別訪民的‘雙重越位’。”
他解釋說,基層政府截訪,而個別訪民摸透了地方政府害怕進京上訪的心理,頻頻越級上訪,明明已經拿到了合理補償,卻要求不切實際的巨額補償。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這讓基層政府處於“兩難”境地。
實際上,早在2004年下半年,研究者已經預判到“信訪排名”后可能產生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建嶸,長期關注信訪制度。他撰文稱,搞信訪排名,“地方政府為了息訪,對於信訪公民不是收買或欺騙,就是打擊迫害,從而誘發更多的信訪案件。”
於建嶸告訴新京報記者,“信訪排名”制度的設計初衷是要通過排名、通報制度約束地方政府更好地解決民生問題。但近年來處於中國社會轉型期,這個階段社會各類矛盾凸顯,信訪案件數量上升是一個客觀現實。
“制度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地方政府很可能在轉型期壓力過大的問題。”於建嶸認為。
“減少對地方黨政領導的壓力,不按信訪量給各地排名,取消信訪責任追究制,不要求地方政府來京接訪。”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在當前攔訪截訪頻發的時期,取消排名通報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十八大后,我國已經開始在部分省市進行取消排名的試點。從今年3月開始,部分省市沒有收到國家信訪局關於各省“非正常上訪”人次數的排名表。
不再搞全國范圍的排名
地方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信訪案件,而不是把精力用在去搞公關、抹數字上
中央政法委近期公布的數字顯示,今年1月至8月,全國信訪總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5%,總量有所下降。
新京報記者獲悉,這些信訪案件,覆蓋領域包括: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勞動社保、環境保護、城市管理、教育衛生、涉法涉訴等。
這些領域侵害民眾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的地方因片面追求“土地生財”,違法違規征用農民土地,有的地方房屋拆遷補償標准過低,甚至採用粗暴手段野蠻拆遷,引發全體性事件和惡性案件。還有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中,過度遷就開發商的利益,與民爭利,造成上訪不斷,甚至發生了規模性群體事件和個人極端事件。
有關部門人士告訴記者,近年來,一些地方不是在暢通信訪渠道、解決信訪問題上下工夫,而是在簡單的穩控信訪群眾甚至攔卡堵截上做文章,個別地方甚至與黑保安公司勾結,非法限制上訪群眾人身自由。
“這種錯誤的行為,嚴重傷害群眾感情,侵犯群眾信訪權利,要堅決糾正限制和干涉群眾信訪權利的錯誤做法。”這位人士表示。
而有關部門認為,“究其原因,除了與有的干部作風不實甚至品行不端有關外,也與一段時間裡對信訪工作過度考核、通報不科學不合理有關。”
記者了解到,基於上述原因,國家有關部門決定,信訪工作將不再簡單地以信訪數量多少為通報標准,不再搞全國范圍的排名、通報。
取而代之的是,中央與地方之間建立點對點的通報機制,完善信訪約談制度,幫助地方反省問題,研究對策,督促落實解決信訪問題的責任,確保對群眾的合法合理訴求解決到位。
一位西部省份信訪局副局長向記者証實,目前國家取消信訪排名通報制度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鋪開。
“取消排名確實減輕了工作壓力。”該副局長告訴記者,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目前該省已經取消省級對地市級的“信訪排名”,“讓各個地方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發生在當地的信訪案件,而不是把精力用在去搞公關、抹數字上”。
於建嶸認為,這將對攔訪、截訪的行為起到抑制作用,同時還將對地方的信訪工作起到監督和約束。
不過他建議,由於攔訪、截訪的主體一般都為地方基層政府,這種做法必須一直推行到地市乃至縣鄉級政府。如果地方仍然採取原有的排名做法,攔訪、截訪仍然有可能繼續發生。
(責編:林浩、邢若宸)
排名 信訪案件 信訪制度 信訪部門 信訪問題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京ICP証130063號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