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時政>> 正文

媒體:北京“幼升小”新政或造就更多留守兒童【3】

2014-06-10 08:15:00|來源:人民網|字號:

  “為什麼不回老家”

  這些天張華燕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你們為什麼不回老家上學”。

  張華燕老家在遼寧,1999年她和丈夫到北京中關村做IT業務。“外地人來北京打拼都是不容易的,我們也是一路艱辛走過來的。剛開始來北京,身家性命都壓在這裡。我們覺得這裡是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挺憧憬的。”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們從個體戶發展為一家大公司,在北京擁有四套房子,“我們在北京生活這麼多年,生活圈子都在這裡,北京就是我們的家”。

  2005年她將父母和公婆接到北京來居住,把老家的房子都賣了。“我們舉家過來。老家房無一間,地無一壟,不可能再回去了。”如果女兒回遼寧上學,他們家需要重新在遼寧買房,家裡人面臨分離的局面。“孩子隻有跟著父母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的孩子都是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回老家上學,對孩子來說人生地不熟,是一個陌生的地方”。

  剛到北京時,張華燕居住的地方是昌平的庄稼地,一片荒涼。“我們外地人建設了這裡。是不是現在不需要我們做貢獻了,就要讓我們離開?”

  張華燕的大兒子3歲時隨他們一起來北京,2000年兒子幼升小時,他們在北京還沒有買房,父母也在老家。如果把兒子送回老家,自己不在身邊教育,她擔心兒子就算學習好了,性格也可能不好。考慮到兒子在北京能夠增長見識,德智體美能有更好的發展,最終選擇讓兒子留在北京。在交了贊助費后,兒子很輕鬆地在家門口的一所學校上了學。當時的張華燕沒有想到,10多年后她再次面臨孩子上學問題時,更沒想到會這麼困難。

  與張華燕一樣,趙紅也被問了無數遍“為什麼不回老家上學”。

  “要是家裡什麼都好,誰願意背井離鄉出來?”趙紅老家在甘肅,很貧困。家裡房子很小,如果全家人都回去,他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她的弟弟在西安打工,老家隻剩下70歲的爸爸和公公,孩子回家后會就成為留守兒童,沒有人照顧。“國家正在想方設法地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可是這個政策分明就是在制造更多留守兒童。”

  趙紅在“南磨房幼升小”的群裡很活躍。急脾氣的她怕說錯話誤了大家的事,每次派代表交涉時總是主動退出來,隻在后面不時地提醒家長們要克制。盡管在行動時她總是為大家加油打氣,告訴家長們要相信政府,但回家后的她難以面對的是孩子的面孔。

  趙紅的兒子豆豆一直很活潑淘氣,可是最近幾天她發現豆豆很乖,她出門時豆豆都會哭著說,“媽媽,再見”。每天回家,豆豆都會問她一遍,“媽媽,通過了嗎”?他對趙紅說:“媽媽,就算不上學了,我也不離開你。”

  家長們在一起互相打氣時,隻要說到自己的孩子,就會難得的輕鬆開懷。趙紅給大家講了豆豆安慰她時說的話:“媽媽,等我有錢了我給你買房車,在世界各地給你買車位,你想怎麼停就怎麼停。我們不要住在固定的地方,我們有房車,房車裡面什麼都有,我們想到哪個城市就到哪個城市。”

  趙紅聽的時候很幸福,回味起來卻很心酸。她不希望兒子這麼小的年紀就接觸到這些,但這些都不是她所能決定的。有些家長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鄉政府和市政府,“孩子很聰明,他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希望把孩子帶過去,讓政府看看我們的孩子,他們要上學。”

  李婷說:“孩子問我們他現在為什麼不能在這上學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真的很難回答。告訴他,因為你學習不好,不是。因為你惹爸媽生氣了,也不是。因為我們是外地人,可是我們不想這樣說,不想傷了他的自尊。”

  李婷和丈夫6年前來到北京,他們到北京來的一部分原因,是想讓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走得遠一點。在他們老家,很多留守的孩子十幾歲就不上學了。

  這些天李婷一直將孩子希希帶在身邊。希希3歲前是留守兒童,在老家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3年前李婷將希希從老家接到北京,他每天躲在桌角說“媽媽我害怕”。一直到現在,希希不願意和別人接觸,說得最多的也是“媽媽我害怕”。李婷聽到希希怯懦的聲音,心裡很不好受,她不願意讓孩子再次成為留守兒童。

  5月24日早上下著雨,家長們在南磨房鄉政府門口寫“我要上學”的條幅,李婷讓希希也過去寫上。希希將“要”字寫錯了,修改后,他仍然覺得不好看。回去后的幾天他一直在自責,他問李婷:“媽媽,是不是因為我的字寫的不好看,所以不讓我上學?”

  “孩子,去哪裡上學”

  盡管時間很緊張,張華燕還是抽空去了一趟天津。她去天津的目的是買房。6月1日前在天津買房可以申請藍印戶口,她要為女兒以后的高考做准備。張華燕的大兒子是回遼寧參加的高考,在北京能考500分的他,在遼寧考了280分,連上三本的資格都沒有。“兒子已經耽誤了,不能再耽誤女兒。”張華燕說。

  提及去天津買房的事,張華燕急忙解釋:“我不是要退縮,女兒在北京上學的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她從同伴那裡得到消息,北京市教委將會在6月30日前給他們回復。也許是已經失望多次,對於這個回復,張華燕沒有把握,但她很堅定:“我們就算隻有十幾個人,也會找律師爭取權益。”

  張華燕的鄰居,已經離婚的吳靜,不得不選擇妥協。她和丈夫准備回老家,先復婚,再考慮孩子上學的問題。

  妥協的不僅僅是吳靜。盡管朝陽區教委的工作人員說將會在6月18日前給他們答復,也會對審核沒通過的材料進行復審,趙紅的同伴們卻每天都在減少。5月26日,他們的群解散了,趙紅也放棄了。她開始聯系老家,為孩子回家做准備。“在知道市教委和區教委都沒給肯定答復之后,我就陷入絕望之中,我不願意再提這件事,也不再抱著讓孩子在北京上學的希望。”

  雖然同伴從最初的五十多人,減少到現在的二三十人,李婷仍然在堅持,她做夢都在想等拿到借讀証一定好好睡上兩天兩夜。好幾個家長生病了,參加活動的時候隨身帶著藥,他們向單位請了假,決心不到9月1號絕不放棄。“這條上學路太難走了。但是我們一定不會放棄,一定堅持到底。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遇到困難不要退縮,不要害怕,現在我們遇到困難了,一定要努力爭取,給孩子做個榜樣。”

  她再次地強調絕對不會回去,但她的表情茫然:“我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我們的孩子該去哪裡上學。”

  她希望政府幫助他們把家鄉建設好,招商引資,發展經濟,提高教育質量。“如果大家在家掙的錢和在北京掙的錢一樣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很好很全面的教育,我們自然會選擇呆在家裡,還可以多陪陪老人,這樣不是很好嘛。”

  陳平抱怨:“我們在這裡打拼多年,原本認為孩子在這兒上學是理所當然的。在這兒上學不是搶佔教育資源,而是孩子呆在我們身邊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他表示能夠理解這個政策,但是政策太突然,家長沒辦法應對。要是提前一兩年通知,他們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比如離開北京回到老家,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手忙腳亂。他與李婷一樣,決定堅持下去,雖然不知道將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奔走多日的趙紅病倒了,她說:“我們就像帶了一個玻璃罩,走啊走,好不容易走到這裡了。人家拿著一個巨大的錘子,?一聲給砸了,我們隻能重新來過。”她說完這一句,不願再說話了。

  (應採訪對象的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責編:龐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留守兒童 五証 北京教育 教育公平 北京市教委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揭秘!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全國最美“校花”掃描第一期--北京篇(高清)

揭秘!被“踢出”豪門的女星 豪門棄婦現狀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