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6-10 08:15:00|來源:人民網|字號:
城市,請給務工子弟留一尺書桌
從限購房、限牌照,到限入學,北京的城市治理手段不斷升級。
目前,即便是北京教育系統人士,也無法說清楚各區縣參差不齊、莫衷一是的規定。在北京非京籍子女幼升小的背后,到底隱藏著北京市對外地人子女求學的何種初衷?
對於學生家長和教育專家來說,2014年無疑是北京幼升小“最嚴入學年”。在嚴苛的規定鬆動之前,許多非京籍學生的入學,不僅“成本”高昂,而且無途徑實現。
“五証”之外的“嚴格”
根據4月18日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關於2014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工作的意見,非京籍適齡兒童要在北京市上學,父母需提供“五証”,即在京務工就業証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証明、全家戶口簿、在京暫住証、戶籍所在地無監護條件証明。適齡兒童必須要參加入學信息採集以獲得學籍號。
該意見表示,“各區縣按照北京市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証明証件材料審核指導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在五証中,被附加條件最多的是暫住証,海澱區、豐台區和昌平區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嚴格的是昌平區:父母雙方暫住証日期在2013年12月31前頒發,且不能斷檔。
除“五証”之外,通州區要求父母雙方工作和居住均在本區(自有住房的務工就業証明在京即可)。亦庄要求家長必須在片區務工三年以上。而去年通州的政策隻要求“五証”和社保。通州是眾所周知的“睡城”,許多人因租金便宜而選擇住在通州,真正在通州工作並繳納社保的人比例並不高。
對工作和居住有限制的不僅是通州區,東城區也同樣要求父母雙方均在東城區務工並居住,豐台區則要求父母至少一方在該區務工。
一些非京籍家長還面臨社保的門檻。北京外來務工者工作流動性大,很多臨時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能為打工者繳納社保的單位更少。
通州區要求在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間繳足12個月的社保,並提供辦理補繳社保的日期。昌平區要求,在截至申請日期上上月,要連續繳納4個月社保,補繳的不算連續繳納。朝陽區對社保的要求則飽受指責,家長們提交申請時被告知不需要,但審核結果出來后又被告知因沒有社保而未通過。
突如其來的政策讓非京籍家長措手不及,更為人所詬病的是這些細則並未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公示。
北京市教委發文回應
面對外界的質疑,北京市教委5月29日發布了一份《近期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入學工作有關問答》表示,要求“五証”的目的,是在教育資源相對緊張的前提下,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公開、規范工作程序。
北京市教委再次重申,非京籍兒童入學堅持“五証”審核,“五証”不過關將不能在北京入學。按照5月19日教育部下發的《關於做好無學籍流動學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不合格學校就讀的,不能建立學籍﹔沒有學籍回戶籍地就讀的,戶籍地學校必須依法接收並建立學籍。也就是說,戶籍所在地政府有責任接收回鄉就讀的學生並解決學籍問題。
對於非京籍家長所指責的政策出台沒有提前公示,一些區縣對暫住証和社保的時間要求不合理,以及家長們關心的暫住証和社保不合格的情況是否有補救措施等問題,相關部門未做出明確回應。
中國傳媒大學的一位教授(一位京籍家長)認為,從取消共建班、禁止擇校來看,今年政策本身有相對公平的一面,對非京籍家長的要求也不算離譜。問題在於政府沒有提前告知家長政策的變動,政策宣傳和解釋工作不夠,服務意識不強。
朝陽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街道辦工作人員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我們得到上面指示,這個(政策)鬆不了。”對於為什麼提交材料時不要求社保,審核時卻要求有社保,該工作人員的回答是:“上面管得緊了”,“實話實說,教委就是這麼要求的,他可能一開始就沒告訴我們,現在又說了,我們就趕快跟人(非京籍家長)說了”。
5月26日,北京市教委給朝陽區非京籍家長的回復是這樣的:“各個區縣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入學的實施細則,所謂實際情況就是孩子多少,學校多少,學位數多少。”“區縣制定實施細則都是經過區政府同意的,市教委作為全市層面的,不能干涉。因為基礎教育在區縣,市教委不直接管任何一所學校。在義務教育入學這塊,區縣政府是主責,我們是業務指導部門。”
輿論評“緩解入學壓力 ”
北京市教委承認,一些區域學位緊張和班額增大的趨勢客觀存在,需要加強學校的布局規劃和建設,同時對入學需求進行預測和引導,逐步緩解入學壓力。
據統計,2013至2014學年度北京市小學入學人數為16.6萬人。今年5月1日啟動的小學入學信息採集工作於31日結束,目前共有16萬人參加信息採集。採集系統關閉后,符合條件的家長仍可到區縣教委參加信息採集,這個數字仍在增加。根據北京市教委主任線聯平的預測:今年小學入學人數將達到17.6萬人。
一位關注北京教育的博客博主按照北京市統計年鑒進行估算,此次北京幼升小學生,京籍大約有10.4萬人,還有7.2萬名額可以給非京籍。而在朝陽區3萬“幼升小”學生中,非京籍學生約1.6萬,超過京籍學生。
作為緩解入學壓力的手段之一,而今北京收緊的幼升小政策,其初衷似乎可以從通州區教委一位官員的話中看出端倪:“這是北京市的大趨向,要把低端人群和市場趕出北京。通州區有限的資源,都被外地人佔了。”
一方面是小學階段生源數量明顯上升,另一方面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粥少人多的局面逼迫政策不斷調整。在教育公平與地方利益的兩難處境下,至關重要的是如何平等對待所有利益相關者。
有專家認為,此次幼升小后,將會出現大量留守兒童。地方政府以人口控制為目標剝奪孩子上學的基本權利是短視的。長期來看,整個國家和社會將為這種短視買單。
有網友認為,北京的人口控制要依托生活成本的提高,即市場行為來進行,而不是來自行政命令或犧牲兒童的入學權。在採訪的過程中,許多非京籍的家長們對記者表示,對控制人口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拿孩子上學說事,這樣的做法不道德。”
評論員啟越如此描述今年北京的幼升小:對於京籍孩子家長來說,是一場戰爭﹔而對於非京籍孩子家長來說,則是一場不幸。
留守兒童 五証 北京教育 教育公平 北京市教委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