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資訊>> 正文

媒體解密中組部:辦公樓不挂牌 電話不顯示號碼【4】

2014-09-04 18:24:41|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字號:

  兩大核心業務

  中組部的核心業務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負責黨建,一是管理干部人事。

  一位熟悉中組部的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一般說來,帶有“組織”字眼的局處,如組織局,是管黨建的;帶有“干部”字眼的局處,如干部調配局、企業干部局,就是管人事的。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於經濟建設亟需大量的科技創新人才,中組部又在原知識分子工作辦公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人才工作局,負責人才隊伍的建設。

  近幾年,這個局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方面顯示出巨大的能量。2008年,牽頭啟動了“千人計劃”,僅用了三四年時間,就從國外招攬了2263名頂尖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自從設立了人才工作局以后,中組部有了新的定位,即“三個之家”:黨員之家、干部之家和知識分子之家。

  中共有超過400萬個基層黨組織,中組部組織局承擔著對它們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組織局還負責8000多萬名黨員的管理和教育。可以說,這是一項繁重且出不得半點差錯的任務。

  為了有效地實現管理,組織局側重於宏觀指導,具體的事務則更多地依靠各級黨委,以及延伸至基層的組織系統。張全景說:“組織系統沒有涉及不到的部門,戰線非常廣。”

  這個龐大、嚴密的系統,從中央、省、市、縣一直延伸到鄉鎮,有大約10萬人在維護著它的運轉。

  根據1985年的數據,當年底組織系統共有干部96615人,其中包括:中組部509人、省委組織部2741人(平均每省94人)、地市委組織部17087人(平均每地市47人)、縣市委組織部37928人(平均每縣17人)和鄉鎮組織委員38350人。

  中組部對大約5000名“中管干部”的管理,採用了分類的辦法。每個干部局,負責某一個或幾個系統的干部的選拔、任用和管理。比如,有的干部局管黨政與外事干部,有的管地方干部,有的管經濟、科技與教育領域的干部,還有的管企業干部。

  各個干部局對干部的管理,不僅僅是“管人頭”(即提拔、任免干部),還需要讓那些被提拔的干部“能坐在一起工作”,后一項工作也被通俗地叫做“配班子”。

  中組部原部長賀國強,在黨內以“善於團結人”著稱。有媒體報道說,他執掌中組部之后,摸索出一套“配班子”的“賀氏法則”,即在保証干部個體素質的前提下,注重干部之間的兼容性。在黨政一把手的配備上,避免將兩個強勢干部配在一起。通常是,將資歷深一點的與資歷淺一點的搭配,性格強勢一點的和性格溫和一點的搭配,思維方式宏觀一點的和微觀一點的人搭配。

  在如何管理“班子”上,張全景也有自己的經驗。那就是,管好一把手。干部管理權限下放以后,如何管好地方干部,成為中組部當時面臨的一個新問題。1993年,張全景提出,管好“兩個30”,即30位省委書記和30位省長。他說,很多問題都出在一把手上。“無論是用人也好,其他事情也好,一把手的作用太大。選好、管好一把手,好多事情就可以辦好。”

  為了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監督,中組部還專門設有干部監督局,受理用人方面不正之風的舉報。同時,辦理中央批辦的反映領導干部重要問題的案件。

  為此,中組部對外公布了舉報電話12380。這個電話很可能是公眾能夠與中組部聯系的唯一方式。中組部的辦公樓不挂任何招牌,辦公電話沒有列入公開的電話簿,從樓裡打出的電話不顯示來電號碼,隻有一連串的零。

  低調與“高調”

  中組部一直被認為是中共最神秘的機構之一。它的工作人員極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在工作場合,與被考察對象談話也不苟言笑。

  曾在中組部工作多年的王軍銜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由於工作需要,他們經常會與省部級領導談話,參加他們的民主生活會,但從不發表任何意見,更不會輕易評價干部,隻帶耳朵、筆記本,聽完就走,不講話,“就像是一個隱身人”。

  退休前任福建省人事廳廳長的唐文光,上世紀60年代曾在中組部工作。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回憶說,剛到中組部時,他被安排處理地方上的來信。有一次,他剛准備給地方打電話,就被叫住了。他被告知,打電話前必須先寫一份電話稿,經批准后才能打。“你的一個電話,對下面的人來說,就是一項政策。”

  “在很多時候,中組部的言論就代表中央。沒有授權,我們是絕不能私自發表看法的。”李志民說,“必須要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組部內部有一套嚴格的紀律制度。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筆記都標有序號,用完存檔,離職前全部上交。不同部門之間,互不交流工作。出差去哪裡、找什麼人、辦什麼事,更不能相互打聽。

  張全景認為,組織工作有一定的機密性,既有歷史的原因,又有工作性質、工作方法的考慮。

  歷史原因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長期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即使在根據地,環境也很艱險。而組織部對自己工作范圍內的黨員、干部是全部了解的,因此保密就至關重要。

  建國后,由於組織人事工作的敏感性,仍存在保密問題。某些黨員干部的特殊情況、正在醞釀尚未決定的人事任免、醞釀討論過程中的各種不同意見等,仍需保密。“這與擴大用人上的民主、黨務公開等並不矛盾。”張全景說。

  中組部工作人員表現出的不苟言笑,甚至是刻板,在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蔡志強看來,是工作性質使然。“在組織系統內,你永遠不可能代表自己。”他說,“你必須低調、內斂,服從紀律。”

  不過,中組部也有“高調”的時候,那就是出席干部的任免大會。

  一般而言,各省市區一把手的任命,都會有一位中組部的副部長到場。每年“兩會”后,是地方領導的換屆期,也是中組部領導最忙的時候。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梳理發現,僅去年3月20日那一天,就有河南、湖南、河北、黑龍江和江西的五位省委書記履新。而這一天,王秦豐、潘立剛、張紀南、王爾乘和王京清這五位中組部副部長也同時亮相,分別出席這五場履新大會。

  四個直轄市的市委書記通常都是政治局委員,任免大會的級別相應更高。

  2007年11月30日,重慶市委召開全市領導干部大會,傳達了中央關於薄熙來接替汪洋任重慶市委書記的決定。時任中組部部長李源潮親自到會宣布該決定。

  薄熙來2012年落馬后,張德江以副總理身份兼任重慶市委書記一職。李源潮再次與會,並發表講話稱:“這次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調整,是鑒於王立軍事件造成的嚴重政治影響,中央從當前的形勢和大局出發,經過慎重研究決定的。”

  8個月之后,張德江結束了短暫的重慶歲月,孫政才接任市委書記。宣讀任免決定的,是剛擔任中組部部長不久的趙樂際。在講話中,他代表中央,肯定了已升任政治局常委的張德江在重慶的工作。

  去神秘化

  近年來,中組部開始出現去神秘化、公開化的跡象。

  2005年7月7日,中組部副部長李景田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注。這是中組部第一次派高級官員接受媒體集體提問。

  2010年6月,中組部在例行發布黨內重要統計數據時,一改往年的書面發布方式,破天荒地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還任命了一位新聞發言人。

  發言人說,這是推進黨務公開、提高組織工作透明度的一個實際舉措。他坦率地說:“作為新聞發言人,我對這個工作還是很生疏的,所以希望大家多幫助、多指點、多理解。”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中組部開始探索公開選拔領導干部。中國人事科學院研究員吳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今,副廳級以下以及部分專業性較強的領導崗位,已經實現了公開選拔。

  2010年4月,德意志銀行(中國)原董事長張紅力被任命為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紅力成為中組部從海外引進的最高級別官員,改寫了之前沒有“海龜”直接成為“中管干部”的歷史。

  中組部打破慣例,通過市場方式選聘“中管干部”,儼然是跨國獵頭公司。但不言而喻,它與獵頭公司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組織關系上,四大國有銀行的高管(董事長、副董事長、行長、副行長和監事會主席)均屬於“中管干部”序列。其人事任免,國資委會參與,但中組部有很大的發言權。

  事實上,中組部曾多次以輪崗的方式,對國有商業銀行的高管進行調整。一些高管,被任命為政府高官。前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曾被擢升為央行副行長,完成了從銀行家到政府官員的轉型。

  有人批評,公開選拔的范圍不夠大,尤其是高層干部的選拔方式,仍比較傳統。

  “(高級干部的任免)不是博弈的結果,而是合力的結果。”蔡志強說。他認為,這種閉門協商機制,可以最大程度地權衡各方不同意見,避免出現動蕩。

  但這套協商機制,需要制度化,也需要更加公開化。同時,如何界定組織部門的權限,如何管理不同類型的干部,也是新時期中組部面臨的課題。

  “中組部正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時期。”蔡志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責編:趙雪晨)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中組部 干部 1986年 名單 南門樓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新聞熱圖>

最新熱點>

一汽反腐風暴或牽涉周永康家屬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圖片精選>

視頻>

論壇熱點>

新聞推薦>

最美中國名校“校花”巡禮—上海篇(高清)

中國周邊潛艇實力掃描

評論|資訊|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中原|書畫|絲路|魯東|創新|創投|成渝|贛鄱|錢江|食品|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