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18:24:41|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字號:
中組部如何選官員
2014年,中共中央頒布了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這是該條例時隔12年后首次修訂。舊版條例的“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一般應當從后備干部中選拔”,在新版條例改為“注重使用后備干部”。也就是說,后備干部作為班子成員來源的慣例已發生變化。
后備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在干部青黃不接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期,曾被視為關系到“亡黨亡國”(鄧小平語)的問題。
1984年,一份約1100人的省部級后備干部名單,即“第三梯隊”名單,由中組部上報中共中央政治局。多年后,這份名單開花結果。第十七、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兩位之外,皆在名單之上。
鮮為人知的是,50年前的1964年,同樣由中組部操盤,實施了一項“接班人計劃”。遺憾的是,這項計劃因“文化大革命”而流產。
今天,后備干部的重要性已不像80年代那樣凸顯,中共在用人制度上面臨著新的挑戰:違規用人、暗箱操作時有發生,跑官要官、拉票賄選、買官賣官屢禁不止。習近平強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糾正用人上不正之風、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的治本之策。
如何選人用人,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實行一黨執政制度的國家來說,始終是一項關鍵任務。中組部自身也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面臨著更公開、更透明的壓力。它又將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
原標題:解密中組部
中組部的辦公樓不挂任何招牌,辦公電話沒有列入公開的電話簿,從樓裡打出的電話不顯示來電號碼,隻有一連串的零……這個中共執政系統中最核心、外界眼中最神秘的機構之一,這個全球最大的超級HR,是如何運作的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蔡如鵬
本文首發刊載於9月4日發售的《中國新聞周刊》總第675期
在離中南海不足一公裡的北京西長安街南側,坐落著一幢沒有任何標志的大樓。
大樓坐北朝南,與東西兩側的配樓、南側的門樓合圍成一座三合院式的封閉院落。院內的中央綠地、東西兩側的下沉式庭院以及周邊寬闊的綠化帶,共同營造出一種寧靜氛圍。為了烘托這種寧靜,建筑師甚至在南門樓頂部設計了一個在北方很少見的屋頂花園。整組建筑,與西長安街對面繁華、喧囂的西單商圈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裡,就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簡稱中組部)的所在地。
作為這座曾獲得中國建筑工程最高獎——魯班獎的建筑的設計者之一,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汪孝安曾將業主的設計要求概括為:“民族風格與現代風格相結合,庄重、實用、不豪華。”在樓內辦公的中組部又何嘗不是這樣?
作為幾乎與中共同時誕生的部門,中組部在過去90年間,形成了一套完整、嚴密的工作體系以及獨特的文化氛圍,成為中共執政必不可少的核心機構。但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又處於一個巨大的變革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人將中組部比作全球最大的HR(人力資源部),管理著全國8000多萬黨員、大約60萬黨政領導干部。但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顯然是跨國公司的HR無法想象的。
干部職務名單制的建立
中組部雖然成立很早,但正規的工作業務和工作秩序,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才建立起來,而真正成型,則要推遲到解放后的50年代。
1948年10月,毛澤東給當時的中組部部長彭真寫信,要求中組部應給各中央局、分局組織部門發一個通知,規定請示報告制度,並不斷督催,以建立起中組部的業務。11月,中組部發布了《關於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在彭真的領導下,由安子文具體負責,開始大力建設中組部的機構和業務。
建國以后,時任中組部常務副部長的安子文,向毛澤東和劉少奇建議,“擬仿照蘇共的干部職務名單制的辦法”,建立中國的干部管理制度。按照這套辦法,黨、政和社會團體中,所有重要職務以及任職干部都必須登記在冊;調動任免時,需根據名單,對干部進行預先審查、選拔推薦、批准任命。
1952年,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說:“從最初級到最高級的干部,每個人都要有一定的機關來管理。這個制度,我們稱之為干部職務名單制。”
1955年1月,中共頒布了第一份干部名單——《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這份名單囊括了當時地廳級以上所有干部,全部交由中組部直接負責管理。在組織系統內部,這些干部被統稱為“中管干部”。
從1955年9月開始,各個省和部委仿效中央,制定了各自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全國逐步建立起了由中央和各級黨委領導、中組部和各級組織部統一管理的分部分級管理干部的制度。
一位曾在中組部工作多年的干部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簡單講,中國的干部管理體制就是兩條,第一條是“黨管干部”,第二條是“職務名單表”。各級組織部按“權限”,管理自己“名單”上的干部。“直到今天,這套制度基本沒有大的改變。”
下管兩級到下管一級
過去幾十年間,“名單”的范圍進行過幾次大的調整。
1984年,中央決定各級黨委對干部的管理由原來的“下管兩級”調整為“下管一級”。中組部原部長張全景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除了省部級干部外,本來地廳級、司局級干部也歸中組部管,當時把這個權力下放給了地方。這樣,中組部就隻管省部級干部了。”
隨著這次調整,中組部負責管理的“中管干部”人數由13000多,縮減到4200多,擔子一下輕了很多。
據當時中組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回憶,“文革”后經過撥亂反正,大批老干部恢復了工作,但當時還沒有建立起正常的干部離退休制度,干部數量增長過快,以致各級組織部門不堪重負。中組部統計顯示,80年代初國務院26個部委的司局級干部已達到1415名,比剛解放時翻了幾倍。
這位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建國初,各部委司局級以上的干部開會,一個懷仁堂就可以全坐下。等到打倒“四人幫”,開會就不得不去人民大會堂了。
1984年之后,“中管干部”的名單又經歷過幾次調整。期間,中組部一度曾將下放的權力收回,以遏制地方提拔干部失控的局面。80年代末,各級組織部門的管理權限開始步入常態,並延續至今。
關於現在中組部的職能范圍,英國《金融時報》曾做過這樣一個對比。
美國通用公司是目前全球員工最多的公司,它擁有75萬名直屬雇員,這個數字超過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人數之和。此外,還有50萬名經銷商和150萬左右的廠商雇員靠它吃飯。但與中組部相比,通用公司HR的管理范圍不值一提。
為了讓外國讀者了解中組部的職能范圍,文章假想在華盛頓有一個類似的部門。那麼它所負責的人事任命將包括:美國各州的州長和副州長,各大城市的市長,聯邦監管機構負責人,通用電氣、埃克森美孚、沃爾瑪及其他50來家最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各電視廣播公司和有線電視台的老板,耶魯、哈佛及其他重點大學的校長,以及布魯金斯學會和美國傳統基金會等智庫的領導。
中組部 干部 1986年 名單 南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