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冯骥才:把书桌搬到田野上【2】

2012年10月12日09:49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羊城晚报:古村落的生存现状如何?

冯骥才:现在古村落的现状简单概括就是正在迅速地消失,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有一个调查,十年前我们的村落有360万个,现在则是270万个,也就是十年里我们损失了90万个,保守一点地说,我们一天消失的村落有80个到100个,这不可想象。

羊城晚报:古村落消失的原因何在?

冯骥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规模的、快速的城镇化,农村的宅基地被开发,很多古村落在这一过程中直接遭到损毁。古村落保护要成为城镇化的一部分,不能成为城镇化的对立面,把古村落保护看成是城镇化对立面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古村落的保护与城镇化应该成为一体,这才是一个文化大国的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正处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中,很多的农村生活解体了,大量农村人到城里务工,形成“空巢”现象,很多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垮塌了,而很多在城市长久生活的人们已经不愿意回到农村了,故土的概念已经淡薄得多了。

羊城晚报:古村落保护存在哪些问题?

冯骥才:一方面是很多古村落来不及保护,正在大量地、迅速地消失;另一方面,我们缺少对古村落的系统的、详尽的调查,我们需要在对古村落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重要的、经典的、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古村落应该有序地保存下来,让它在未来发挥它的作用,但现在我们还缺少这方面的系统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羊城晚报:在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古村落保护有哪些工作需要做?

冯骥才:前几天国家建设部来我这里开会,我当时提出一个想法,要先做一个科学普查,确定下来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怎么确认它有哪些价值,然后由专家鉴定,鉴定完之后分类,最后由国家制定古村落名录。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现在已经确立了由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制订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实际在4月份就开始工作了,只是没有对社会公布,当时就开始调查的时候,就严格按照专家制定的标准去进行调查,调查完后,我们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是将近12000个,确定完后前天在北京成立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里面包括建筑学的、文化学的、民俗学的、艺术学的、规划学的等各个方面的专家,由我担任主任。

这个会议还有几个重要的点:一是确认了几个重要的名词,今后我们不叫“古村落”,而叫“传统村落”,以便更好地明确这一概念,突出它的文化内涵,体现它的传承性;二是确定由四部局联合进行操作这样一个国家级的保护和发展工程;三是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国家要对农耕文明的巨大的遗产进行一个全面的盘点,这也是国家文化自觉的体现,也是这几年来知识界和群众文化自觉的体现。对我来讲,我觉得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如何使我们的文化传承不中断,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个事情。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