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09:49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古村落开发不能一切都围着钱转
羊城晚报:在保护古村落的实践中,您觉得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冯骥才:全国值得推广的经验太多了,比如有些地方,像广西的天琴、山西晋南绛州,它们都把非遗纳入到学校课程中,从小培养他们的兴趣。再比如江西婺源的古村落,它请建筑师设计徽派的建筑,虽然是现代设计师设计的,但风格跟传统的风格是一样的,而里面的厨房、卫生间都放大了,但外面的样式还是一样的,特别是很多老房子重修的时候可以采取建筑师的意见,我们也想推广这些经验。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建筑师、知识分子要主动帮助地方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它走向良性发展,知识界要有担当精神。
羊城晚报:在现实中,很多古村落多以旅游景点的面貌出现,也有学者认为旅游是最具价值的保护路径之一。但是,很多古村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后,让人们感觉“变了味”,古韵不存,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冯骥才:历史遗产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有历史见证价值,也有研究价值,还有观赏审美价值,当然也有观光旅游的价值,但不能牺牲所有的价值都为了旅游这一个目的,旅游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价值。比如法国卢浮宫,它也有旅游的价值,但它向公众开放并不是单单为了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其中的艺术,这个目的是第一位的。同样,我们的古村落在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后,一方面确实能为地方带来经济收益,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传承文明,同时提高当地人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尊感,提高地方的凝聚力,所以说它是多方面的,不能一切都围着钱转。
羊城晚报: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是,既要保护古村落,又要提高村民居住和生活质量,但有时候这两个目标是很矛盾的甚至是需要作出取舍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冯骥才:我觉得是这样,首先来讲,我们要保护好传统的村落,同时重视村落里面老百姓的生活,他们也有享受现代文明给他们带来的便利的权利,所以我觉得一方面要把村落的历史按照一个科学的要求保护好,另一方面要改造村落里面的硬件设施,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比如意大利的经验就是,外墙不动,但里面的卫生间、厨房都进行了改造,一点一点地改善。我们所说的保护不是要它原封不动,村落归根结底是人们生活的地方,不能让人们的生活也一成不变,而只能让那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变,但生活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善,这恐怕是我们未来保护传统村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提出“保护与发展”这一理念,保护和发展不是矛盾的,而是一块进行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