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冯骥才:把书桌搬到田野上

2012年10月12日09:49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城里的老胡同,乡下的古村落,作为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遗忘的角落,它们保存了中华文明最悠久、也最鲜活的记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魂。但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隆隆的推土机的轰鸣下,这些古老的遗存却遭受被损毁拆除的命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之遭到毁灭的是附着其上、蕴含其中的灿烂文化。曾经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老胡同早已残败不堪,而多少五里十里各不同的古村落也已消亡殆尽,这是一片正在失落的精神家园……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姝 通讯员 任明杰

绝大多数民间文化遗产散落在遍布中华大地的270多万个村落里。多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在2012年迎来自己70岁寿诞的同时选择了再次出发,踏上了古村落保护的新征程。近日,本报记者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针对古村落保护问题独家专访了冯骥才老先生。

一天消失的村落有80个到100个

羊城晚报:您说过“古村落的价值不比万里长城低”,古村落为什么这么重要?

冯骥才:第一,我们是从农耕文明来的,中华民族最深的根实际上是在村落里,而不是在城市中;第二,我们的村落不只是数量多,还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板块,每个村落都有它独特的风土民情,有一种说法,叫做“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村落里面;第三,村落里面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民间的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学、手艺,等等。就拿民间文学来说,我们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最近十年整理的民间文学,光整理好的就有九万字。我觉得我们村落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深不见底,浩无际涯。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