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冯骥才:把书桌搬到田野上【4】

2012年10月12日09:49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我欠广东一个“文化债”

羊城晚报:9月18日,“四驾马车”展览刚刚在北京落幕,在您身兼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这四种角色中,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角色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

冯骥才:实际上,我现在四件事情都在做,每件事做起来都是全情投入。而四驾马车慢慢地都在为一驾马车做事,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如说文学,虽然近两年小说我没怎么写,但我写了大量的文化批评、文化思辨的文章,还有很多文化散文,其实这些都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一致的,而绘画呢,很多画作我卖掉之后都把钱给基金会(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了,都用在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上,而教育呢,在我们学院里,非遗中心是主体,我现在做了很多国家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都是非遗类的,而我们培养的人才也重点是非遗保护的年轻专家学者,所以现在四驾马车都在往一驾马车上靠。

羊城晚报:传统知识分子给人一种抱守书斋的印象,您为什么会在这么大年纪的时候选择走出书斋、走向田野呢?

冯骥才:在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民俗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理论研讨会”上,我听很多年轻的学者们讲民俗学,讲的很多,也很好,但我说,你们在讲民俗学,在做很多研究的时候,你们的很多研究对象在田野上都快死亡了,我说我们很多的工作不是在书斋里做,而是要把书桌搬到田野上,像医生一样,不要总是在书桌上研究疾病,而是要到病床前面。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文化保护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很急迫,如果只是在书斋里喊一喊人们是听不见的,我在书斋里也是坐不住的,所以我选择走出书斋,走向田野。

羊城晚报:广东省也有很多古村落,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寻找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评选活动,您怎么看待广东的古村落保护?

冯骥才:我觉得我欠广东一个“文化债”。广东很重视古村落的保护,我也早注意到了这一点,当地的学者和官员不止一次写信希望我去,而我们中国民协也在广东的古村落开过两次保护会,跟广东当地的政府联合,他们也带回来很多资料给我看。但我现在事情太多了,因为种种原因也没去成,但做全国古村落调查的时候,广东我是肯定要去的,我知道广东有一些古村落非常好,我会为广东的古村落保护尽我的一份力量。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