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时政>>九二共识>>评论

杨立宪:“九二共识”二十周年回顾与反思【4】

2012年11月14日16:50    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今年恰逢两岸两会达成“92共识”整20周年。1月14日,台湾举行“二合一”选举,在野的民进党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试图以此击败坚持“92共识”的执政的国民党,结果功亏一篑。选后民进党开始检讨败选原因,尽管对是否因为不承认“92共识”导致败选看法不一,但多数人同意是其两岸政策导致登顶的最后一里路失败,因而都同意要“在互动中加强瞭解”,“用对话代替对抗,用互动追求互利互惠”。
 反思
 
回顾20年来两岸互动的经历,有一个现象颇值得玩味,那就是:同一个“92共识”,在李登辉时代两岸曾围绕其内涵争论不已,在陈水扁时代又因是否承认并接受它而关系紧绷,但到了马英九时代却成为促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以及可以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两岸对“92共识”和两岸关系性质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即使是对于具体事物或个别事物的认识,往往也需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0年来两岸互动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两岸在长期疏离敌对隔膜的情况下进行接触,本身就需要一个相互认识、相互瞭解、不断沟通、反复实践、反复修正想法与做法的过程, 这期间互不适应在所难免,尤其在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发展程度不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以大陆方面来说,1979年后对台政策由“和平解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寄望通过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完成统一大业,已经是重大的调整,自认为很有善意和诚意了,因此,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80年代三大任务之一,成为上下一致努力奋斗的目标。没有想到或估计不足而一时难以适应的是,1980—1990是台湾政治剧烈变动的年代,台湾推行政治革新,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主政,民进党登上政治舞台,政治本土化成为趋势,台湾当局视“一国两制”为“矮化、香港化、吞并”的代名词,处处小心防范。
台湾方面成立海基会的主要目的,是因应两岸民间交流中衍生出的许多事务性功能性问题,与两岸政治议题无关;而大陆成立海协会,除了与海基会对口处理民间事务性问题外,也希望以此促进民间交流,促进官方早日进行政治谈判,早日实现两岸统一。这是两岸两会成立之初,一直围绕事务性商谈应否涉及政治议题,以及究竟是“一中各表”还是“各表一中”或“一中不表”等,争论不休的重要背景,反映了大陆对台湾情况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两岸彼此在想法上的落差。
 
(二)“92共识”兼顾了两岸的立场,是当时背景下两岸最大的交集点。
还原历史可知,两岸两会是在两岸政治僵局尚未打破、民间交流衍生出许多事务性问题需要两岸配合解决的背景下,由两岸官方授权成立的民间性或半官方性的仲介服务机构。海协会被授权机构明确要求“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海基会也以“中国的、善意的、服务的”为宗旨,其组织章程明定:“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谋保障两地区人民权益为宗旨”。海基会成立后台当局颁布的《国家统一纲领》中指出:“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乃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
由此可见,在当时背景下要求两会互动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进行,并不违反双方的既定政策,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界定“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在大陆对外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的情况下,台湾方面害怕在两会互动中确立一中原则会掉入大陆的“统战陷阱”,因而要求事务性谈判不要涉及政治议题。但在台湾政局剧烈变动的情况下,大陆也怀疑走本土化道路的台湾当局有将两岸分裂永久化的企图,因而完全无法接受台的想法。在这种背景下,两会经过长达数月的沟通磋商摩擦,最终在往来函件中形成了“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显然,这一“共识”的形成似乎不那么规范。因为在程式上,“九二共识”是由两岸两会在函电往返的过程中形成的,没有统一的正式文本,也没有经过两会高层正式会议的确认和签字盖章;从内容上看,双方同意“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坚持一中原则”,“不涉及‘一中’的政治涵义”,但实际上这种过于宽泛的约定无疑给各自的操作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也因此埋下争议的种子,导致日后两会围绕究竟是“一中各表”还是“一中不表”争论不休,也给反对势力留下了藉口。
但不可否认的是,“各自以口头声明方式表述坚持一中原则”,是当时背景下两岸之间所能达成的最大共识,体现了务实灵活、求同存异的鲜明特点。现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曾撰文指出:“‘92共识’既确认了双方的共同立场,又搁置了双方的政治分歧,是发挥政治智慧、照顾各方利益的结果。”“共识的核心和灵魂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此基础上,“可以搁置争议,也可以保留不同意见”,“体现共识可以采取灵活方便的形式”。
后来的实践表明,承认并恪守“92共识”,两岸两会的互动就会较为顺畅,两岸关系的发展就会较为正常;反之,两岸关系就会磕磕绊绊、欲进还退,甚至会陷入危险之中。时间越久,两岸之间经历的风雨越多,就越会觉得“92共识”的形成弥足珍贵。
 
(三)民进党试图否定“92共识”、推行“法理独立”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如果说1990年代两岸围绕“一中各表”的争论,尚与国共之间的历史恩怨、法统之争和国民党对“中华民国”的情结分不开,那么,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之间的争论,则已超过了“92共识”本身,超过了一个中国内部对立的范畴,实际是两岸究竟要统一还是要彻底分离、以及台湾主权究竟属不属于中国的斗争。
民进党的做法之所以行不通,从根本上说,是由两岸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从历史上看,两岸不仅存在着血缘、地缘、文缘、法缘、商缘的天然联系,而且利害相关,命运与共,和则两利,分裂则两败。虽然两岸关系有过不愉快的历史,过去的大陆政府曾经做过对不起台湾同胞的事情,但最重要的应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使过去的错误不再重犯,而不是一味记仇将古人的帐算到今人的头上,或者幻想以小抗大、“联外抗中”;尤其应该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大陆所取得的巨大进步,看到大陆的发展进步对于台湾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毕竟一个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强大的祖国,是台湾同胞生存发展与安全福祉的最大保障,更何况祖国大陆视领土主权完整为国家的核心利益,决不可能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其次,两岸同属于中国,不仅得到国际法的确认,得到国际社会绝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承认,也得到两岸各自法律的确认。大陆相关法律规定:“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的相关法律规定:大陆属于“中华民国”的固有领土,两岸现状为“一国两区”。显然,从法理上看,两岸在领土主权的界定上都涵盖对方,只不过实际管辖范围与“法定疆域”(Leagal Territory)有所不同而已,这正是两岸关系特殊之处,也是“92共识”能够成立的法理依据。因此,虽然台湾内部在“国家认同”上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虽然民进党竭力推动“法理独立”,但在没有成功之前,即使是执政也不得不“依法行事”。
分享到:

(责编:刘凌、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