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创投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滚动
海外网>>时政>>热评

教育关注:要不要跟“坏孩子”划清界限【3】

2012年11月22日09:0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摘要:如果你的孩子被挂着“坏孩子”的标签,或被告知不要让好孩子跟“坏孩子”为伍,作为家长,你是否认同?要知道,当我们在孩子这张白纸上写下“坏孩子”这三个字后,也许它永远再难从孩子的内心中被抹掉。在孤立“坏孩子”的过程中,好孩子也会被冷漠、自私、排斥的态度污染了心灵。

佳教有道

我们要让孩子远离“坏同学”吗?

◎林怡

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提醒家长,要多督促孩子不要跟“坏同学”来往。这样的提醒不仅对被定性为“坏同学”的孩子来说不公平,对“好同学”也未必是好事一桩。

■“坏同学”只不过是人为描绘的一张脸谱

孩子们一起玩耍,自然有他们相互吸引的缘由。他们彼此看重的,也许是对方拥有而自身不具备的某些特质,抑或是彼此在某方面有共同语言,以致惺惺相惜走到一起。无论因何相互吸引,对孩子的发展都可能既带来风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如果老师与家长引导有方,多负面的人与事都可以为孩子提供正面的积极能量,滋养他们的心灵,协助他们成长得更好。

我不清楚,学校的老师定义“坏同学”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但我更愿意相信,所谓的“坏同学”只不过是人为描绘的一张脸谱。即便他们有些行为确实需要修正,也一定有他必然的可以被理解的原因。这个原因来自家庭,来自学校,来自老师,来自孩子特别的经历与心理需求,但都是可以消除的。这个诱因消除了,因果就会转化。一个真正懂孩子、懂教育的老师,不会轻易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相反,他会接纳所有孩子,因材施教,协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而不是发动群众孤立“坏同学”,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将他们推向恐怖的深渊。

对“坏同学”避之唯恐不及,会孤立“坏同学”,使这些所谓的“坏同学”过早地感受到人间的冷漠、残酷。因为不被认可、不被接纳,“坏同学”常常内心恐慌,从而更加叛逆,对周围的人与事充满了愤怒的情绪。为了发泄,摆脱恐慌情绪,或者变相地吸引他人的注意,这些孩子会“变本加厉”,以老师家长们更难以接受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走得更远。他们挑衅老师,挑衅“好同学”,自暴自弃,搅乱班级秩序,出现更多反社会行为……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被老师同学排斥,再缺乏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这样的孩子内心就会很受伤,长大成人后,必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修复内心的伤痕。反之,如果老师引导有方,一个“坏同学”往往有着令人惊诧的潜力,成为班级里非常活跃、富有创造力与影响力的一分子。

■家长不要继续打压“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倘若很不幸,我们成了那个被孤立的“坏同学”的家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我们不做老师的帮凶,而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理解他,给他足够的心理支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引导孩子勇敢地面对,这也算是一个挫折教育的机会。并且,这个“坏同学”也会因之转化。

“老师这样对你,你一定很难过(愤怒/沮丧/伤心……)我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后来我才发现,老师是故意激将我一下。因为他相信我也能做好(某个事情)。那时候,我是这样做的……”在跟孩子如此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既宽慰了他,让他意识到,即便老师如此评价他,我们依然坚信他是个好孩子,不因此贬损他,打压他的自我价值感,又引导他学会如何去应对及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至于因为跟老师对立而遭遇更多不公平的待遇。如此,孩子就不会纠缠在老师的这种负面评价和态度之中,而是在父母帮助下,将这个负面事件转化成正面的积极的能量,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从而将眼光看向别处,勇敢地往前走。当我们把指责的手指收回来,完成自身的转化,一切也将随之转化。

当然,如果老师对待“坏同学”过于恶劣,也要通过找校长,或者其他途径解决问题,防止事态继续发展,以免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孤立“坏同学”,“好同学”的内心也被“污染”了

倘若很幸运,我们是那个被提醒的家长,也许会有一点点沾沾自喜。不过,老师如此对待一个“坏同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是一个懂孩子懂教育的老师。因此,我们也需要多关注自家孩子,对他加以引导。当然,我们也无需心存忐忑,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这些担心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若我们因此恐慌,它投射的首先是我们自身的恐惧。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引导好孩子,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分辨对错,走上正途,我们这种坚定的心念就可以给孩子更多正面的力量。

当然,我们也无需刻意引导孩子去孤立“坏同学”。社会是多元化的,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实际上,在孤立“坏同学”的过程中,“好同学”的内心也被“污染”了。在排斥异己的过程中,孩子们被教导得狭隘、自负、挑剔、苛责、冷漠,失去了更多美好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排斥“坏同学”对“好学生”也是个损失。有容乃大,当孩子们学会以更宽广的胸怀接纳一切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会更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对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不抱怨,也不被淹没。

何况,如果孩子被对方强烈吸引,我们要求他远离“坏同学”也是徒劳。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跟随孩子,去监督他。遇到这种情形,与其遏制孩子与对方交往,不如将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引导孩子去分析对方所长,欣赏对方的长处。那么,孩子就会经由这种暗示,更多地关注和学习对方的长处。至于对方的短处,一个自信、自我价值感十足、有较好判断力的孩子通常也能看到。他若看到了,分析到了,自然就不会认同。家长担忧,不如行动起来,试着去欣赏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多带孩子参与他喜爱的各种有益活动,拓展孩子视野与思路,让他变得更加自信,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如此,他就不会轻易被人带偏了。

总之,作为家长,改变老师或社会环境,不是我们可以轻易左右的工作,抱怨也没有意义。质问“为何这样”不如多想想“我能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撑。只要我们能够为孩子提供这种支撑,无论他遭遇了什么,都能更加勇敢地面对。

分享到:

(责编:王昕)

相关新闻 >

视频 >

  • 女毒贩让婴儿吸毒女毒贩让婴儿吸毒
  • 女生学校里遭群打女生学校里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