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时政

另面城镇化:人口迁徙与中国城镇体系的再造【5】

2013年06月25日08:32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

摘要:若能实现大中小城镇体系的合理化,大中小城市有机吸纳人口,则大城市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城镇的规模效益也同时将得到提升。你所说的中小城镇决策者的苦恼也就不存在了。

4.

京津冀人口已超过区域承载能力

《21世纪》:更具体的来看,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城市群地区未来的人口发展趋势您怎么看?因为,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新区的发展,已经开始面临人口集聚不足的问题,而有些地区则开始控制人口进入的阶段。

张耀军:我们曾对我国沿海三大优先开发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人口情况做过相应的统计和分析,以2000年为例,三大优化开发区总人口为291667914人,其中长三角地区总人口84576283人,珠三角地区总人口42879099人,环渤海地区总人口164212532人。三大优化开发区中,以珠江三角洲人口密度最高,长江三角洲其次,环渤海地区最低。具体来说,环渤海地区的少数中心城市人口密度超过1000人/平方公里,不到一半区域的人口密度在501~1000人/平方公里,超过半数区域的人口密度在201-500人/平方公里之内。所以,珠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已接近饱和,已经无法再吸纳更多的人口,长三角地区还可以吸纳少量人口,环渤海地区还有较大的吸纳人口的潜力。

就京津冀地区而言,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人口的快速增长,2010年区域总人口超过1亿达到1.04亿。结合京津冀人口规模变动历程和全国城镇化背景,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将大规模上升。预计到2015年,京津冀地区总人口将达到1.12亿人,比2010年增长800多万人,增长率为7.83%。到2020年,将达到1.2亿人口,比2010年增长1500多万人,增长率为14.82%。京津冀地区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天津、北京地区迁入人口规模的增加。

当然,人口因素是区域发展的“双刃剑”。适度的人口规模可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而人口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区域协调健康发展。作为国家首都所在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京津冀地区在国家层面上是政治中心和北方的经济中心,在国际层面上辐射东北亚,连接欧亚大陆桥。尤其随着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更加突出。京津冀地区要真正发挥这些功能,且保持本区域的健康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口规模要与区域承载能力相适应。

按照我们的测算,目前的京津冀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区域的承载能力,所以交通拥堵、用水紧张、教育医疗资源告急、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已经凸显。

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人口压力,为京津冀区域健康发展助力。

《21世纪》:您的这个判断可能会引发争议,因为尽管北京的人口规模在北京市方面看来已经太多,但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北京包括人口在内的集聚资源集聚程度还没有达到最佳的规模效应阶段,而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更是需要人口的集聚。

张耀军:当然,也许不同人对一个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和集聚水平有不同看法和测算。但基于我们的研究,认为当下该地区就应该走区域内自我消化的劳动力迁移与流动道路。

其中包括:提高劳动力者素质,从内部培养现代新型的产业工人。充分利用北京和天津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区域内农民工培训效率,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在京津冀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消除制度障碍,实现区域内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消除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要素在区域内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劳动技能认证制度,改善劳动力就业的信息服务。京津冀要实现一体化,促进区域内劳动力的流动与平衡,必有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作保证,如区域内可以互认岗位培训证书,互相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岗位信息等。

此外,促进社会融合,让更多的农村人口在区域内稳定下来。京津冀地区一旦促进农民工融入后,尽管仍然有人口的流入与流出的动态过程,但将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人口规模将会保持稳定,这不仅有利于城市有管理,而且有利于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

而且,就像我们开始讲到的,就京津冀地区而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间有机联动,也非常重要。合理的城镇体系,不仅利于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利于人口的合理分布。合理的人口分布将利于区域承载能力的提高。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讲,需要形成以北京和天津区域的一级核心城市圈,以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为核心的二级核心城市圈,衡水、沧州、张家口等城市为核心的三级核心城市圈。

总之,京津冀地区应根据资源环境禀赋和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提供的人口承载力,引导分布相适应的人口规模,使不同区域的人口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相一致,促进整个区域承载力得到最好的发挥,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分享到:

(责编:王昕)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