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时政

另面城镇化:人口迁徙与中国城镇体系的再造

2013年06月25日08:32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

摘要:若能实现大中小城镇体系的合理化,大中小城市有机吸纳人口,则大城市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小城镇的规模效益也同时将得到提升。你所说的中小城镇决策者的苦恼也就不存在了。

本报记者 叶一剑 实习记者 冯嘉 北京报道

(一)

虽然人口在空间上似乎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但这群人却并没有完成对城市的融入,实现所谓的真正的城镇化。于是,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他们是之前不完全城镇化所导致的结果之一,他们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随时有可能给这个国家社会管理和城市治理带来不确定性。

受到加拿大《环球邮报》记者桑德斯的影响,在对中国目前正在引发热议的城镇化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从人口迁徙的角度来看看中国这一轮城镇化的现实困境和未来的出路。

我们知道,中国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之一是,过去将近3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镇化阶段,但遗憾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人口在空间上似乎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但这群人却并没有完成对城市的融入,实现所谓的真正的城镇化。于是,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现在的统计是2亿多,而且,如果未来城镇化政策得不到改善的话,这群人的规模将变得更大),他们是之前不完全城镇化所导致的结果之一,他们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随时有可能给这个国家社会管理和城市治理带来不确定性。

这群人的未来走向和归宿,将直接决定中国新一轮城镇化的未来走向和归宿。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从决策层到学界,从媒体到公众,普遍的共识是,大规模的有点流浪性质的流动人口的出现和存在,是不正常的,也充满不公平性。接下来,必须要改变这一现象,从个体的命运到国家城镇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在这一变革共识之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则成为更多人的言语共识。

于是,桑德斯给记者的启示是,当我们都能够从人口迁徙的角度来审视和思考这一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历程时,或许才真的能够理解“人的城镇化”的重要性。桑德斯在采访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雅各布斯以后,萌生了撰写一部记录人口迁徙、尤其是从农村到城市人口迁徙的著作的想法。所以,后来他写出了《落脚城市》(《arrival city》),在进行这本书内容写作的考察过程中,桑德斯充满了对人本身和社会建设的关注热情,并基于此,建构了自己对落脚城市的发现、叙述和思考的逻辑。最后也就带给了我们在面对一个城市边缘地区的时候,与之前不一样的思考。

对于记者来说,用人口迁徙的视角来发现、讲述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时,也获得了不一样的灵感和情感。比如,我们更容易去观察城市土地扩张背后的人的悲喜,更容易想到新的城市诞生过程中人如何融入的问题,还容易思考城镇化背后所蕴藏的人类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社会与政治变革,等等。当人口从农村飞快地涌向城市,从一个城市飞快地涌向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飞快地涌向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时候,带去的绝不仅仅是廉价的劳动力,也绝不仅仅是永远的忍辱负重温顺。相反,如果走进这些个体的世界,你会发现,随着人口奔流的是一个个梦想和对成功的追求。当了解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次人口迁徙呢?

分享到:

(责编:王昕)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