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某種意義上說,“苦差事”還原了公務員的“公仆”本質。專家們指出,將公務員與“輕鬆”畫等號本身就是一種誤讀,是傳統官本位思想作祟的結果。現在從招錄源頭就突出“艱苦”和“奉獻”,體現了理性務實的用人導向,為培養真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公仆夯實基礎。 |
“我們應屆生能報考的選擇基本上都是在基層,扎根艱苦地區吃苦受累真的需要一點勇氣。”河南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張婷婷仔細看過了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13年考試錄用公務員(簡稱“國考”)的招考要求后,顯得有些失望,這與她向往的輕鬆穩定工作有很大不同。
有關統計顯示,2013年度“國考”招錄人數為20839人,招錄職位數為12901個,相比上年增加了2898人和2415個職位。增量較多的職位主要由副省級城市以上和地市以下職位構成,尤其是地市以下佔據了絕大多數。
與此同時,今年不少崗位專門注明了“需常年出差”、“經常夜班”、“國家級貧困縣”、“不提供宿舍”、“露天作業”等“艱苦”字樣,曾經被譽為“金飯碗”的公務員職位,如今反被不少人認為是“苦差事”。
同樣是今年畢業的武漢大學學生王濤也有著對“輕鬆穩定工作”的向往,但當被問及自己所要報考的公務員具體要做什麼時,他卻表示“並不太清楚,只是覺得公務員生活穩定,家人說出去也有面子”。
“希望找到輕鬆穩定的工作是人之常情,然而通過‘國考’來直接實現這一目標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重慶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孫元明說。
輿論普遍認為,更加嚴格的招考政策和更加規范嚴謹的招考過程,可以倒逼考生進一步擯棄功利心態,從官本位的觀念中解放出來,進而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這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從業觀都有一定的指導和示范意義。”孫元明說。
近年來,“國考”逐步將基層工作經歷納入報考條件。按照有關要求,2013年省級以上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除部分特殊職位外,全部招收具有2年以上基層工作經歷的人員。中央直屬機構市(地)級職位、縣(區)級及以下職位,拿出10%左右的計劃專門用於招錄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大學生村官等服務基層項目人員。
受訪的專家們指出,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有助於政府官員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而“國考基層化”也折射出政府職能向服務型加速轉變,
“過去大學生直接從‘家門——校門——機關單位’的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下公務員的工作需要。”貴州省安順市委組織部的韋峰說,由於對基層不了解,工作過程中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和過渡。他認為,一線成長起來的公務員更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對基層有濃厚的感情。
“他們成長后在政策的制定上能更貼近老百姓實際,這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公仆。”韋峰說。
曾當過3年大學生“村官”的高震,如今是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公安局通信科技科的副科長。談起那3年的基層經歷時,高震感慨頗多。
“以前連什麼時候種麥子都不知道。”高震說,“當‘村官’時和老百姓打交道多了,掌握的情況也多了,現在開展工作特別順手。”
對於“吃苦”,高震用“記憶猶新”來形容:“冬天沒有暖氣不點爐子,兩層被子都不管用,一天到晚手腳冰涼,寫字都伸不出手。但與村民同吃同住,條件雖然艱苦,卻讓我們和老百姓心連著心。”
“艱苦的工作環境和條件能夠培養政府工作人員扎實的工作作風。”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在他看來,公務員更應像是“服務員”,是強調“德性”的公共服務性質的職業,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從某種意義上說,“苦差事”還原了公務員的“公仆”本質。專家們指出,將公務員與“輕鬆”畫等號本身就是一種誤讀,是傳統官本位思想作祟的結果。現在從招錄源頭就突出“艱苦”和“奉獻”,體現了理性務實的用人導向,為培養真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公仆夯實基礎。
“‘國考’的選拔考試正漸漸在理論知識、智商水平以及實踐經驗三方面的選拔中找到一個均衡。”王忠武說。
2013年“國考”本周起開始報名,面對2萬多個招考職位,短短5天內報名人數已超過20萬。而根據一些教育培訓機構的預測,這一數字最終有可能超過200萬。(記者 劉剛 李放 高潔 李黔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