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自來水安全嗎:直飲水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2】

2013年01月15日14:14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字號:
摘要:然而如今,自來水卻面臨前所未有的質疑和猜測:一邊是各地政府“各項指標均符合飲用水標准”的聲明,一邊是專家20年不喝自來水的現身說法。

  推廣深度處理工藝,錢從哪來?

  直飲水,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

  “中國內地還沒有一個城市能實現直飲水,都需要燒成開水以后才能飲用。”劉睿笑稱,“總宣傳喝生水不衛生,這是最大的謊言,在歐美國家,很多城市都可以直飲自來水。”

  然而,即使燒成開水,能殺死的也僅是微生物污染,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離子仍然存在,甚至因為高溫加熱而進一步產生化學變化,加強沉積和突變。

  如何處理?專家們給出的一致答案是——深度處理工藝。

  2009年,住建部對全國4457個水廠進行了大排查,但具體調查數據至今仍未公布。據參加此次調查的專家劉睿透露,全國水廠中有75%採用常規處理工藝,23%採用簡易處理或未經處理,採用可以有效去除多種污染物的深度處理工藝的水廠僅為2%左右。

  “由於水源污染,全國至少80%以上的水廠都迫切需要採用深度處理工藝提高自來水質量,但實際採用的隻有2%。”劉睿介紹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的部分水廠上馬了深度處理工藝,但仍因管道老舊等原因無法實現直飲水。

  廣為應用的常規處理工藝已誕生百年,被稱為經典“四部曲”——絮凝(加聚合氯化鋁)、沉澱、過濾(通過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氣等)。

  隨著水源地污染的逐步惡化,“四部曲”也在不斷加量加價,經常出入各大水廠的白康,用“大型化工廠”來形容她的所見所感,數以噸計的化學藥劑被傾倒到蓄水池中,經過一系列處理后,水被輸送到千家萬戶。

  “燒水后經常可以看到壺底有大量的白色沉澱,有絮凝物,這就是俗稱的消毒劑越用越多的緣故。”白康說,即使如此,水也並沒有真正“消毒”。

  想要徹底“消毒”,有兩種“升級”辦法需要同時採用。

  第一是生物氧化,添加臭氧和活性炭,通過二者的吸附作用,減少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離子。“香港就採用了這種過濾方法。”趙飛虹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介紹說,與廣東同樣引流珠江水的香港自來水廠採取了生物氧化技術,所用消毒劑很少,水質也更好。

  第二是超濾膜處理,通過微孔過濾膜的篩離作用,將含有雜質的水進行過濾,這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安全有效的水處理方法。“北京郭公庄自來水廠,也就是第十自來水廠,就採用了這個工藝。”北京供水協會水質工作部部長、原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北京監測站站長樊康平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介紹說。

  可是,真正“升級”的水廠鳳毛麟角,即使在“全國水質最好的北京”,同時採用兩種“升級”辦法的也僅有北京第三、第九和第十自來水廠。劉睿表示,資金不足,是技術革新的根本性難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佔生曾算過經濟賬:技術革新后,每立方水成本上升0.3元左右,加上管道硬件投資,每立方水成本共計上漲0.5元左右,如果按照縣級以上4000余家水廠日供6000萬立方水計算,每年成本增加200億元左右。

  錢從哪裡來?“靠財政撥款壓力太大,提高水價又容易引發老百姓不滿。”在進行全國水廠普查時,劉睿發現,很多縣級水廠經營困難,連消毒劑都不舍得用,堆放在蓄水池邊,應付上級檢查,更何況“出血革新技術”。

  為提高水質,部分單位和居民區在管網末梢增設了局部處理系統。“加淨水設備,或者自己搞紫外線消毒,但效果良莠不齊。”趙飛虹發現,很多房地產商以此為由提高房價或物業管理費,但實際效果難以驗証。

  第三方檢測將提高可信度

  “各項指標均符合飲用水標准”的承諾常出現在各地地方政府的口中,但它並不能平息公眾的懷疑和擔憂。

  今年1月15日起,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將首次通過門戶網站向社會公布供水水質信息,每季度一次。顯然,在猜測和質疑聲中,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希望通過信息公開贏取信任和支持。

  但專家們並不買賬。“意義不大。”劉睿認為,這是一次進步,但不解決“自監自測”的問題,可信度仍是軟肋。

  目前,我國水質安全施行“三級監測”制度:第一級,在生產一線,由工人每半小時進行一次檢測,項目主要包括消毒劑、渾濁度等感官指標﹔第二級,由水廠化驗室每日進行一次檢測,項目主要包括微生物、有機化合物等9項指標﹔第三級,由自來水集團水質監測中心進行檢測,主要項目包括自2012年7月1日起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2006)中規定的106項監測內容。

  “三級監測”制度看似嚴絲合縫,但“所有監測程序都是在水廠內部完成的,所謂的監測中心,包括住建部水質中心的國家監測站和地方監測站,實際都是地方水廠的內部水質監測部門。”白康稱之為“兩塊牌子,一班人馬”。

  除了“三級監測”制度,供水企業的主管單位住建部每年還會進行一次省級交錯檢查。樊康平介紹說:“為了以示公正,縣級以上全部城市進行交叉監測,比如A省監測B省,B省監測C省,A、B省不能互派。”

  但作為主管單位,住建部同樣是利益相關方。

  2009年,全國水廠普查數據並未公開。2012年5月,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宋蘭合曾透露,2009年全國普查涉及的4000余家水廠中有1000余家出廠水質不合格,引發了公眾普遍關注。

  隨后,該機構主任邵益生稱,2009年水質普查合格率為58.2%,但2011年住建部又對佔全國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來水廠出廠水進行了抽樣檢測,水質達標率為83%。

  最后的關卡是衛生部下屬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市、縣都有各級疾控中心,每年做一到兩次的水質全分析。”曾多次參與此項工作的白康介紹說,作為“局外人”的疾控中心成為最客觀公正的檢測方。

  但據白康介紹,監測結果並非公開,而是交由各地政府部門,“政府說能公布再公布。”

  此外,疾控中心也並非真正身處“局外”。據白康了解,除中國疾控中心外,各省、市、縣級疾控中心的財政撥款並非由衛生部下撥,而是由各級地方政府撥款。“地方政府既管著水廠,又管著疾控中心,它會不會有顧慮?尤其是監測結果不樂觀的時候”?白康說,從未見過有監測報告說某地水質不好。

  如果按照這種邏輯,那麼無形中,某些地方政府就可能會成為利益中轉站,把水廠和疾控中心拉到了一條船上。

  多年來,業內專家都在積極呼吁“第三方檢測”。“不是監察測量,而是檢查測量。”在水質檢測實驗室工作的趙飛虹解釋說,“由中立的實驗室承擔檢測任務,政府、水廠、公眾都可以拿樣本到這裡檢測,實驗室只是技術部門,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但現實是,“我們實驗室可以檢測,但結果很容易被官方推翻,因為我們不是國家授權的權威機構。”趙飛虹對此很無奈。

  獲得國家授權並不難,樊康平介紹說,“通過國家技術監督局的資質認証就可以。”但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全國獲得授權的實驗室不足百家,都在水務集團。”劉睿稱。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