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模擬打航母試驗首次曝光?【11】

2013年01月22日13:18    來源:環球網軍事        
圖為國內公開論文中關於變質心彈頭攻擊航母的研究,從這篇論文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中國對這種技術的研究已經十分深入。反艦彈道導彈有著用於偵察搜索突防的特殊彈道。如果使用第三級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可以將中段傳統的拋物線彈道轉變為帶3個波峰的跳躍式彈道,使得探測系統在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前很難准確探測和計算導彈的落點,從而大大地提高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反艦彈道導彈應同時採用我國錢學森院土提出的〝彈道一巡航彈道〝,在初段、中段採用彈道飛行,末端彈頭為重返機動體,在彈道下降過程中通過空動舵或者可變彎尾控制導彈姿態,利用攻角和側滑角的變化調整導彈的升力和阻力來控制速度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從而調整彈頭飛行方向並增加彈頭機動范圍,實現末端精確制導。為了提高突防成功率,需要精心設計彈頭形狀,在確保重返后機動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縮短對方雷達的發現?跟蹤距離。圓錐體形狀的彈頭在減小正面60°角范圍內的RCS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可以將其降到最低,但在側面降低雷達可探測性的能力不如球形。如果以〝東風〝-21改裝反艦彈道導彈,那麼正面90°角范圍內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應該會在0.01平方米上下。目前戰斗機採用的雷達隱身技術通常可以將RCS降低1-2個數量級,從10平方米降低到1∼0.1平方米,導彈彈頭外形本身就適合減少雷達反射面積,進一步降低的潛力比飛機小,但是彈頭在大氣層外的彈道中段不需要考慮氣動和加熱問題,直接在重返階段將添加的隱身設備燒掉就可以,因此判定RCS降低幅度為一個數量級。通常來說戰斗機的側面RCS比正面要增加1個數量級,考慮錐體外形不利於側面隱身,因此適當加大。這裡假定彈頭正面90°角范圍內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001平方米,側面視角度不同為0.01∼0.05平方米。不過實際中彈頭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可能要比預定的數值小一個數量級,這裡採用的是保守估計。變質心機動:通過移動彈頭內部質量塊的位置,來改變飛行器的質心,利用氣動配平力矩來改變飛行器的飛行姿態,實現有效的飛行器機動。彈道導彈引入變質心控制后,其飛行軌跡可偏離預定的彈道,不僅可再入大氣層,彈頭可用螺旋狀或蛇形狀機動,而且變質心控制還可以使彈頭在再入攻擊段實現小幅機動,對付慢速運動的地面或海上目標,諸如航空母艦、海上艦隊等慢速目標。
圖為國內公開論文中關於變質心彈頭攻擊航母的研究,從這篇論文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中國對這種技術的研究已經十分深入。反艦彈道導彈有著用於偵察搜索突防的特殊彈道。如果使用第三級固液混合火箭發動機,可以將中段傳統的拋物線彈道轉變為帶3個波峰的跳躍式彈道,使得探測系統在導彈再入大氣層之前很難准確探測和計算導彈的落點,從而大大地提高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反艦彈道導彈應同時採用我國錢學森院土提出的〝彈道一巡航彈道〝,在初段、中段採用彈道飛行,末端彈頭為重返機動體,在彈道下降過程中通過空動舵或者可變彎尾控制導彈姿態,利用攻角和側滑角的變化調整導彈的升力和阻力來控制速度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從而調整彈頭飛行方向並增加彈頭機動范圍,實現末端精確制導。為了提高突防成功率,需要精心設計彈頭形狀,在確保重返后機動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小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縮短對方雷達的發現?跟蹤距離。圓錐體形狀的彈頭在減小正面60°角范圍內的RCS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可以將其降到最低,但在側面降低雷達可探測性的能力不如球形。如果以〝東風〝-21改裝反艦彈道導彈,那麼正面90°角范圍內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應該會在0.01平方米上下。目前戰斗機採用的雷達隱身技術通常可以將RCS降低1-2個數量級,從10平方米降低到1∼0.1平方米,導彈彈頭外形本身就適合減少雷達反射面積,進一步降低的潛力比飛機小,但是彈頭在大氣層外的彈道中段不需要考慮氣動和加熱問題,直接在重返階段將添加的隱身設備燒掉就可以,因此判定RCS降低幅度為一個數量級。通常來說戰斗機的側面RCS比正面要增加1個數量級,考慮錐體外形不利於側面隱身,因此適當加大。這裡假定彈頭正面90°角范圍內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為0.001平方米,側面視角度不同為0.01∼0.05平方米。不過實際中彈頭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可能要比預定的數值小一個數量級,這裡採用的是保守估計。變質心機動:通過移動彈頭內部質量塊的位置,來改變飛行器的質心,利用氣動配平力矩來改變飛行器的飛行姿態,實現有效的飛行器機動。彈道導彈引入變質心控制后,其飛行軌跡可偏離預定的彈道,不僅可再入大氣層,彈頭可用螺旋狀或蛇形狀機動,而且變質心控制還可以使彈頭在再入攻擊段實現小幅機動,對付慢速運動的地面或海上目標,諸如航空母艦、海上艦隊等慢速目標。

 

圖集詳情:

美國對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的研究頗深,他們對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總結如下:

1996年:DF21A獲得了最初的戰力,中國二炮部隊向台灣近海發射了DF15彈道導彈。美國被警告未來將面臨彈道導彈威脅。

1997-2002年:中國公開有關中國反艦彈道導彈(ASBM)概念資料。

1999年:第一艘神舟飛船發射,証明了中國的軌道機動技術。解放軍國防大學出版了反艦彈道導彈的概念資料。

2002年:有限的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資料公開出版。

2003年:二炮公開了反艦彈道導彈的可行性研究資料。

2004年:二炮出版了教條手冊,有2頁是專門介紹反艦彈道導彈。美國海軍情報局第一次提及了中國對反艦彈道導彈的公開興趣。

2005年:美國國防部在解放軍定期報道中第一次提及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

2006年: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資料公開增多。

2007年: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証實了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的進展。

2009年:8月份,DF21D火箭發動機工廠建成,11月:反艦彈道導彈項目在CCTV-7台公開。美國海軍情報局稱,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接近形成戰斗力。反艦彈道導彈開始受到美國的廣泛注意。

2010年:5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高官稱,DF21D能夠擊中低速運動的目標,命中精度為幾十米。此后,二炮可能在廣東韶關建設反艦彈道導彈旅設施。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威拉德上將在接受日本報紙《朝日新聞》採訪時表示,中國這種彈道導彈已具備“初步作戰能力”。

分享到:

(責編: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