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化解不確定性:社會精英必不可少【2】

2013年03月05日15:53    來源:360新聞        字號:
摘要:當我們在討論改革的話語,轉換到社會進步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已經發現其中是包含著一種精英的轉換,當我們在八十年代談改革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指的是政治集團內部的精英,在推動,在發動大眾,推動改革。

化解不確定性:社會精英必不可少

彭曉芸:剛才吳老師講的社會焦慮其實它更多是基於不確定性的焦慮,如果說咱們這個空氣污染的問題,咱們食品安全,像這幾天奶粉事件,大家也是非常的焦慮,那這種焦慮它是通過具體的事情呈現出來,但其實更主要的就是說如何去化解這些社會問題的預期,他比較迷茫,他沒有一個時間表,如果我們有一個時間表的話,知道這個問題在未來的多少時間內是可以。

劉戈:人類社會從來沒有時間表。

吳強:當我們在討論改革的話語,轉換到社會進步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已經發現其中是包含著一種精英的轉換,當我們在八十年代談改革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指的是政治集團內部的精英,在推動,在發動大眾,推動改革,但是當我們現在談社會進步的時候,就像剛才劉老師所談的,比如說從十九世紀末就開始的美國的社會進步運動,他恰恰不是由政治精英內部來擬定一個社會改革的方案、綱領,他恰恰是由社會精英本身來推動,也就是說在政治精英之外,由社會精英來推動。

劉戈:它是個社會運動。

吳強:它是個社會運動,由社會精英來推動。那麼在這個情況下,我剛才開始就談了我的焦慮,我的焦慮是什麼呢?社會精英第一他缺乏足夠的自我的認知,缺乏足夠的勇氣。

彭曉芸:他能否承載這麼樣一個使命。

吳強:來推動,來承載這個歷史的使命,因為當政治精英他所推動改革已經讓人失望,甚至已經失敗之后,社會精英到底能不能擔負起這樣的一種使命,推動社會進步呢?這是我第一個擔心。

彭曉芸:而且這個社會精英在哪裡,你要指的是哪些人,其實這個都是有爭議的。

吳強:是,這就是我第二個關心的問題。社會精英到底能否真正的成為社會精英,他是否有足夠的階級支持,比如說城市中產階級的支持,他們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來推動、來響應社會精英的這麼一個號召,比如說來解決奶粉問題,來解決霧霾問題,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具體的問題,為什麼公眾有這樣一種焦慮,有一種絕望感,有一種放棄感。

彭曉芸:他看不到有力的行動。

吳強:當社會精英提出問題之后,他們看不到有可能的解決的方案,不相信說質監局真的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好。

劉戈:不可能。

吳強:看不到啊。

劉戈:因為現在我是覺得呢,現在大家還是有一種急躁的情緒。

彭曉芸:急躁,不耐心了。

劉戈:很多人希望開出來藥方,但是你要相信,很多東西它就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解決,你說空氣污染問題他到底是一個什麼問題,是由於官員不作為導致的這樣一個問題嗎?它本質上就是一個發展自然帶來的問題,如果說現在沒有污染到這個時候,城市裡頭去限制工廠的開工,限制工廠煙囪冒煙,工廠能干嗎,政府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嗎?

彭曉芸:這可能就是一個發展和生態的問題了,因為中國一直在爭議中國模式。

劉戈:你看所有的國家走過的歷程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為什麼?日本人聰明不聰明?日本人他的政治體制好不好?但是在西方走過了這個過程以后,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日本的污染駭人聽聞。

彭曉芸:包括英國倫敦什麼這些。

劉戈:對,你說我們中國人你就能夠聰明到那種程度,你就能夠弄出來一幫人,最后就算出來了說什麼時候北京的大氣污染會達到現在這個程度,然后我預先我就預防了?

彭曉芸:還有呢公眾他可能就是期待說,難道我們還要像其他國家那樣,要走那麼長的歷程嗎,我們有沒有條件,汲取他們的經驗以后,把歷程縮短一點。

劉戈:我們縮短了,我們已經很短了,我們就是因為太短了。

吳強:我們完全有條件來縮短這個進程,而且完全有責任來縮短這個進程,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跟日本在五十年代情況不一樣,跟美英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情況也不一樣,換句話說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必須立即縮短所謂先污染、后治理的這麼一個模式。我們現在已經發展到世界經濟總量第二,馬上就要成為第一的這麼一個巨大的經濟體,也是巨大的一個排放體,我們如果說再不急剎車,再放任這麼一種污染,一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下去的話,不是說中國人承受不了,北京市民承受不了,而是整個地球承受不了。

劉戈:中國人要不要過城市人的體面日子,如果你的說法說中國人現在必須要過原來的農耕社會,那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是中國人民答應不答應,中國最近二十年,能源的使用要比整個經濟的發展速度慢一半,現在整個的排放量比全世界就是人均GDP的排放量,下降的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那麼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就是說我們不要開車,我們騎自行車,我們冬天的時候我們不要取暖,我們肯定能達到這樣一個情況。我們肯定能過上一個沒有污染,藍色天空這樣的一個日子,但是可能嗎?

彭曉芸:我看出來了,兩位老師在這個問題上,在這個能否,我們人口能否用更快的速度不要在痛苦的階段裡面掙扎太久,在這個問題上兩位老師是有分歧的。

吳強:有分歧。

劉戈:所以的話對改革的方向我就是說,對於這個事情到底怎麼認識,現在的話我們社會在一個桌子上頭,都會產生高度的分歧。

彭曉芸:問題現在最難的就是尋找最大公約數的辦法在哪裡,我們不是講立場,我們講辦法在哪裡。

吳強:辦法是無法通過尋求最大公約數來達到的,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具有一種特殊性,每個人的生活道路,他的生活方式,它的價值觀,他的個性,他的性格都有巨大的差異,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尋求最大公約數,所謂的求和,某種意義上講是不可能的。

比如說我剛才談到的,環保的問題,那這個在過去三十年、四十年前,他就是由少數的社會精英所提出來的一個具有普世性的一種價值觀,然后逐漸的把它通過環保運動,把它推廣到全世界,慢慢的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理念。

劉戈:但是他肯定不是憑空的。

吳強:他不是公約數。

劉戈:就是你說的這種精英的理念,他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定是因為有了整個社會的危害,那你比如說對於整個環保的理念的話,其實大家公認的是來自於就是雷切爾的那本叫《寂靜的春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這位美國女作家,她發現自己家鄉的春天,田地裡面的虫鳴沒有了,鳥鳴沒有了。

彭曉芸:咱們現在這裡是太陽沒有了,星星沒有了。但是這個可能跟中國的整個的體制也有關系,比方說中國的官員,他更多的動力在於GDP,我這個地方的基礎建設,因為這些是在他的任期內可見的,對他的升遷是有幫助的。如果是要去治理的話,比方說嚴格控制污染的話,他其實這方面的動力是不足的,包括生態補償,生態補償是我現在拿錢出去買未來,買藍天。

劉戈:現在矛盾矛盾的復雜性在裡面。如果沒有社會的高度共識,比如說北京市地方政府,現在要搬遷有可能產生污染的企業,而且很多是小企業、微型企業、民營企業,我把你們關了,因為你們污染環境,最后得到的聲音是什麼?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輿論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輿論,你憑什麼去關了人家,整個社會對你的行政行為,最后產生的反彈是什麼。

什麼情況能形成共識呢?就是說所有的人都受到危害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形成社會共識。

彭曉芸:就像馬雲講的,隻有當空氣污染了之后,我特別高興,因為空氣很難有特供了。

劉戈:這個時候形成了社會共識。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