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07:25來源:新華網字號:
摘要:戶口看似是一張紙,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農民表面上追求城市生活,實質上始終在做利益盤算。 |
海外網6月13日電 據新華網12日消息,兩個多月前,銀川這個地處西北的三線城市出台14條“戶改新政”,旨在吸引城郊農民和外來人員加入銀川戶籍。新政在取消“先有住房再轉戶口”限制、允許農民“帶土地進城”等方面做出很多人性化探索,曾引起廣泛關注。然而,門檻降低並不意味著誰都能進城,還有千千萬萬的人嘗盡“外來人”的苦楚。如何讓城外的人跑步進城,讓“進城夢”早日變成現實?
戶口雖然只是一張薄薄的紙,但還附著沉甸甸的利益。為了一紙戶口,人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住在城邊十幾年卻“進不了城”。
就在距離銀川市中心不到30公裡的“西馬銀移民開發區”裡,1.25萬名在城市邊緣辛勤勞作的居民,還沒有被戶改新政覆蓋。
從銀川市中心出發,大約半小時車程就能抵達一個叫“西馬銀移民開發區”的地方。從地圖上看,這是一個位於銀川市西夏區的地方。
然而,現在的西馬銀,還挂著“西吉縣城關鎮西馬銀……”的牌子。銀川市和西吉縣相距400公裡,至少4小時車程。
19年前,因老家西吉缺水干旱,馬興國帶領6個村民來到賀蘭山下開荒種地﹔19年后,來投靠扎根的人已有1.25萬人,儼然是一個鎮子的規模﹔如今這裡一派繁榮,與銀川城郊的農村表面上看並無二致,但仔細看,仍有很多不同:
“在銀川看了病,還得回西吉報銷。”18年前就定居於此的王國舉老人嘆了口氣。
“孩子沒戶口就不讓考本地好中學,怎麼辦嘛!”西馬銀小學校長王毓芳一臉愁容。
“銀川說我們歸西吉管,可隔著400公裡,有時候鞭長莫及啊。”西馬銀黨支部書記馬興國那張西北漢子黝黑的臉上寫滿了無奈。
“不能當他們是透明人。”在寧夏大學教授蘇東海看來,應在制度上盡快將他們納入城市,新一輪戶改尤其不能忽視這些“半城市化”群體。
“隻要平時注意簽訂勞動合同、辦理居住証、繳納保險、照章納稅,進城已不再是難事。”銀川市公安局人口服務與管理處處長康建說,此次銀川戶改新政實施1個多月,就有2300多人辦理銀川城市戶口。
其實,戶改帶來的壓力,主要加在了地方頭上。而一組從2003年到2012年的數字,說明不少問題:
——十年間銀川市財政收入增加約6倍﹔
——GDP增長4.6倍﹔
——學校數量是原來的1.7倍﹔
——醫療機構數量增加5倍﹔
不過,同期銀川市戶籍人口從133萬增加到167萬,僅增加約0.26倍。
“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相對人口增長而言都更快更高,使銀川有足夠的底氣承接這些新市民。”銀川市副市長李守銀分析。
然而,並非所有城市都有如銀川這樣獨特的條件,能順利得到並完整保留用工合同、納稅等証明的外來務工者也只是少數,遭遇復雜瑣碎的現實時,很多人被擋在了城門之外。
“花100元辦個假戶口,女兒一學期就省了500元借讀費,賺了!”這是從甘肅隴西來銀川打工20年的李錄定,在面對戶籍障礙時曾經做出的選擇。
“再不能讓娃娃遭罪了。”因為沒有城市戶口,曾經沒學上、沒臨時工當、“一輩子受沒城裡戶口苦”的賈西海,在1985年時花了2萬元,為老婆和3個孩子轉了城市戶口,3個孩子順利讀上城市學校。
李錄定和賈喜海的遭遇,只是無數為一紙戶口費盡周折的中國人的寫照。他們一直在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試圖沖破那張紙的限制。
與西馬銀人對城市戶口的“翹首企盼”不同,當銀川的“城門”真正向農民打開時,有些站在“城門口”的農民卻開始猶豫、張望,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統計數據顯示,銀川戶改新政實施2個多月來,當地農民辦理“農轉非”的隻有3戶。
“1995年花2000塊錢轉的戶口,隻享受了一年低價糧油供應,虧大啦!”銀川市賀蘭縣習崗鎮新勝村村民殷進怎麼也沒想到,當年讓人羨慕不已的城鎮戶口,卻成了他如今最后悔的事。
和他一樣曾在上世紀90年代花錢轉戶口的人,如今最懊惱的就是,當土地被征用時,他們無法得到每人45平米的住房補償。
新勝村是一個縮影。如今,擔憂和糾結,成為站在“城門口”的農民最生動的寫照。
他們擔憂,一旦無法在城市立足,還能不能退守到土地這一最后的保障﹔他們糾結,向往城市裡更好的福利和更舒適的生活,卻又舍不得指日可待的土地收益。
“我老婆孩子的戶口都轉過來了,我自己的還是留在農村了,這樣娃娃上學用城市戶口,我在老家的地也能保留。”銀川戶改新政出台后,符合條件的李錄定,卻為自己和家人選擇了不同的“歸宿”。
一半農村、一半城市,兩頭的利益都想佔——在擔憂和糾結中,這種畸形的“二元家庭”模式,成為“李錄定們”精心盤算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