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16日15:08來源:南都周刊字號:
原標題:購金潮中,周大福的難題
快速的擴張沒有帶來足夠利潤,隨著金價的逆轉,周大福這個香港黃金珠寶飾品業龍頭企業進退兩難。
記者_雷順莉廣州、香港報道
2013年的五一節,香港立法會並不太平,一貫以辭鋒犀利出名的議員黃毓民,拍桌而起,大聲責問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最近的金價狂跌,我有個朋友打電話給我,娶兒媳婦買不到龍鳳手鐲,都賣完了,(內地)這麼有錢?買少點龍鳳鐲子啦!讓我們兒子結婚也有龍鳳鐲用啊!”
當天香港政府需要立法會表態支持,讓他們能夠仿效澳門政府,為不久前發生的雅安地震,向四川省政府捐款1億元。但黃毓民等三個議員,高聲反對香港政府對四川災區的捐款,除了不信任捐款真的能到災民手裡的理由外,黃毓民最大的反對捐款的發力點就是——內地有錢人那麼多,連黃金都被買光,根本不缺香港納稅人的錢。
這番石破天驚的發言,隨后震驚了海峽兩岸三地,“龍鳳鐲都買不到”一語,令中國大媽的購買力,蜚聲海內外,同時也道出普通香港人的無奈,伴隨了幾十年生活習俗都受到影響,黃金也與奶粉一同“淪陷”。
2013年“五一”假期的前三天,香港就賣出9噸黃金,總額逾30億元。機構預計,從周大福、周生生到六福,今年的黃金銷售額,很可能是往年兩倍以上。然而,對這些奢侈品公司來說,他們真的是這場黃金搶購潮的贏家嗎?
以香港黃金珠寶飾品業龍頭周大福為例,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3財年,他們五年來首次出現利潤率負增長,從2012的63.41億港元變成了2013年的55.05億港元。
事實上,周大福從IPO上市以后,擔憂便一直長伴左右。
由於2009年到2010年,國際金價一路創下新高,與黃金依賴度較高的珠寶行業,收入均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到上市前的2010年,周大福的黃金銷售額已高達300多億港元。在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面前,周大福制定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躍進”目標,他們要在2016年擴張至2000家零售店。
在周大福超過80年的歷史中,1989年以前,周大福的店面才8家,1998年進入中國內地開店,還不到100家店面,2005年投入了10億元,擁有了400家店面,此后5年時間,周大福開店速度直線上升,到2010年已升至1000多家。
可那時周大福品牌的締造者,香港人稱為“彤叔”的鄭裕彤,他的心願是再用10年時間,到2020年周大福能再開1000家店,至2000家店。彼時85歲高齡的鄭裕彤,在多次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還一再強調“對不起,有生之年都不會考慮上市,不想去傷腦筋。現在賺多賺少,不用向人交代。我現在好happy,一點壓力也沒有。都這把年紀啦,何苦呢?”
當時,人們認為是彤叔小心謹慎的性格,加之周大福乃鄭家家族企業掌上明珠,所以雖為華人珠寶金行的旗幟,卻不願成為上市公司。但轉眼一到2011年,什麼都變了。
2000家門店的目標,意味著從2012年到2015年這4年間,周大福每年要開設珠寶零售店200家,融資資金大部將用於此擴充版圖計劃。
這個計劃一出,很多分析人士便認為充滿了風險,因為珠寶飾品行業的市場空間,幾乎已經被開發到了頂點,賣珠寶的名牌,也不可能像超市那般成行成市。香港著名基金經理黃國英評論說:“高級品牌不同辦廠,不是多就贏”,企圖以量取勝,卻反而令品牌同質化,“開到一整條街都是,同六福有什麼分別?”
最吊詭的是投資大鱷喬治·索羅斯對周大福的態度轉變,當年周大福路演期間,索羅斯曾表態用4000萬美元認購周大福,這樣舉動無疑是對周大福融資的巨大利好,但在最后認購期間,索羅斯撤出該筆投資。
市場懷疑,索羅斯預感到了黃金大勢已去。據美國証交會檔案顯示,索羅斯旗下Soros Fund Management減持其於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所買賣基金SPDR Gold Trust約55%,由去年第三季的132萬股減至第四季的60萬股,今年首季又減持了6.91萬股。
難以置信的擴張
索羅斯對黃金的減倉,其實已預示著投資人士對瘋狂金價的擔心,畢竟從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間,國際黃金價格已由平均每盎司676美元上升至1923美元,三年時間漲了近三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周大福的收入,從2009財年度的184.1億港元,增長至2011財年度的350.4億港元。
可是,黃金價格有漲有落,而周大福僅僅是靠著擴大規模來提高營業收入,一旦行情不好,周大福的營收就將面臨風險。
所以,當周大福以15港元定價招股時(這個價格是原本15-21港元的最低價位),他們募資的額度,已從之前期望的220億港元降到了150億港元,但市場的擔憂依然存在,挂牌首日,周大福的股價就跌破發行價8%。
IPO過后,鄭裕彤將周大福的“軍符”交給了長子鄭家純,自己過上了真正的退休日子。其實,1990年,鄭裕彤就曾半退休過,當時鄭家純接過父印主管全局,被港人稱呼為“純官”的他,上任一年,共動用52億資金,大舉擴張,把集團拖進緊繃的資金鏈條中。
幸運的是周大福的高度擴張,在彼時中國迅猛的經濟發展勢頭的背景下,顯得如魚得水,相得益彰。2012年財政年度營業額猛增了61.4%,達到了565.7億港元,而年度同店銷售也狂飆上升40.3%時,鄭家純再一次出手了,2000家開店目標,由2016年提速到2014年,並許下豪言,未來3年收入定將翻一番。導致鄭家純大舉擴張的原因,是其對於內地經濟發展的充滿信心。他在中國政府四萬億一攬子刺激計劃中,嗅到了商機和前景。
然而,歐洲爆發債務危機,美國復蘇遲遲不到,全球經濟形勢一片蕭條,國際黃金價格於2012年開始往下跳水時,鄭家純卻痴迷於打造著3年后營收突破1000億的“神話”。
鄭家純能夠依靠的絕招,依然是快速開店,這意味著要他們必須囤積大量的黃金、珠寶和白金。就如同樓盤有空置期一樣,這些黃金珠寶在過去四年裡,其存貨分別達到80.94億、92.75億、171億、 288.78億及截至2012年9月底的317億港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財政年度發布時,所有存貨中珠寶就佔了54%,但貢獻卻隻有整體營業額的27%,加上存貨周轉天數已由上一年的192天升至213天,這一切都加劇了周大福的現金成本,IPO之前他們的資金支出,就已達70.19億港元。
最好的時代,不明的前景
很快,鄭家純就發現自己豪言壯志難度有多高。2013年的4月,國際金價暴跌10%至1358美元/盎司,創30年來最大跌幅紀錄,5月下跌幅度更達到過11.3%,為1348.3美元/盎司,7月剛過,金價最低已經跌破1200美元/盎司。
而周大福的“大躍進”,也踏入類似中國4萬億救市后的產能過剩狀態,到了2012年的7月,周大福珠寶集團的現金,實際上已出現66.5億元負數,靠上市籌的幾百億元撐住。現在的情況是,周大福擴張愈快,現金流出愈多。
各種沒想到的狀況開始發酵了,首先是珠寶等高端消費開始放緩,按照公開數據,珠寶鑲嵌首飾雖隻佔到總營收的26%,但卻是利潤最大的一部。據悉,比如黃金銷售的毛利率介乎15%-18%,珠寶銷售則高達40%。
但中國中央領導人換屆后對於三公消費及貪腐的打擊,周大福的珠寶也就變得如茅台酒一般,成為了奢侈的符號,對於收入極端不平衡的中國來說,銷量需求自然不再那麼美好。
由於通脹預期及包括股市等投資渠道的萎縮,中國內地對周大福最感興趣的仍然是黃金,進入2013年,周大福黃金產品的銷售比例,反而由上一年的53%升為57%。但對於黃金銷售來說,周大福在中國內地的所有門店佔到整體的94%,卻隻貢獻了56%的營業額。
然而,由於沒有增值稅和關稅,而且人民幣兌港幣的升值,在香港購買金飾品,一般都要比內地便宜60元/克左右。若購買一條15克的項鏈,則可以便宜近千元。有經濟實力的人,大多更願意到香港買黃金。所以,澳門和香港的門店盡管少,卻貢獻44%之多的營業額。
這種投入比的不匹配,成本在被迫增加,因為內地人工成本、地租租金、管理成本都在上升。最重要的是,內地黃金消費欲求,同廣東、福建及港澳台的消費是不一樣的。華南地區的人,對於黃金的觀念,仍然是中國傳統習慣,許多節假日和婚娶,都喜歡買黃金來討個好彩頭,因為黃金金燦燦的顏色寓意著美好的意頭。
比如前文令黃毓民念叨的龍鳳鐲,在中國南方的傳統文化中,是男女家的父母分別送給新娘的禮物,代表吉祥的意思。越重的龍鳳鐲,亦代表家境富足。在傳統上,龍鳳鐲是用純金鑄造,所以搶金潮成為重點光顧對象。
這種風潮下,很多珠寶公司為了競爭,都在想方設法壓低珠寶首飾的加工費用。可首飾的價值就體現在了其加工工藝、服務上。“如果購買黃金首飾誤以為是直接購買黃金,那麼企業的利潤幾乎被壓榨為零。”上海老鳳祥的首席發言人王恩生就曾如此感慨中國大媽們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切不利影響,終於讓周大福迎來了一個前文所述的財報,如市場預期般倒退,利潤率出現負增長,對於“未來三年收入要翻一番”的目標,主席鄭家純坦承:“不一定三年都要翻一番,有時兩年、四年都不定,六年亦可以翻兩番”。
但這種含糊的說法,並沒有增加投資人對於周大福的信心,反而自IPO后,股價已跌去15%之多。1994年以前,香港人買黃金,會選擇擠到8家周大福的店面,香港人就像對待自己成長的記憶來看周大福,人們從未擔憂它的經營,如今周大福上千家門店,70%多都來自內地顧客,市場對它的擔憂卻達到了最大。
原標題:有股票賬戶就能炒金
作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黃金ETF挂鉤的是上海金交所的黃金現貨合約,填補了過去中小投資者難以涉足高門檻的黃金投資的空缺。
秦軍最近的語氣分明快了許多,神色激動,笑逐顏開。“我已經發起了總動員,建議公司全部員工都買黃金ETF,這是老百姓能夠分享到黃金盛宴難得的良機。”
7月9日一早,這位華安基金副總裁、營銷總裁就飛往深圳,要到中國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水貝做推廣活動。和他同行的,還有上海黃金交易所副總裁宋鈺勤。
在過去的四年中,上海金交所和華安基金,在探索中國首批黃金ETF的道路上,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他們並不孤獨,還有另外的同行者國泰基金,易方達、博時亦緊隨其后。
6月9日,國內首批黃金ETF基金——華安黃金ETF和國泰黃金ETF分別獲得証監會批文,這意味這國內ETF產品的又一大市場空白被填補上。同時黃金這一重大投資品種,也將作為証券交易品種首次被引入上証所。
“作為國家上海金融中心‘十二五’規劃裡的項目之一,黃金ETF項目是上海市政府支持的跨交易所、跨監管部門的合作成果。”華安基金總裁李勍的口氣意氣風發。
然而,這一從出生就帶著眾多華麗光環的產品,發行卻有些不順。近期國際金價持續下跌——6月28日金價瞬間跌至1179美元/盎司,刷新34個月的新低。受此影響,早先出海的黃金QDII產品損失嚴重,基金淨值均跌至1元以下。
原計劃募集截止日為7月19日的國泰和華安兩家,同時聲稱將募集期限提前至7月12日,這一舉動,引起了業內眾多猜測。“中國老百姓看漲不看跌,需要正確對待市場波動,才能夠把握市場機會。”7月9日,上海金交所新聞發言人顧文碩對南都周刊不無坦言地說。
握有黃金世界第一的產量和位居世界前列的銷量,中國應該在黃金的定價權有自己的聲音。目前,倫敦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美國的COMEX黃金期貨市場排在第二,中國的整體交易量在倫敦市場的10%左右。
而更為尷尬的是,根據中國黃金協會發布的報告,中國國人均黃金擁有量隻有4.6克,與全球人均20克的差距很大,跟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地位極不相符。作為海外成熟的黃金投資工具,黃金ETF可為我國黃金市場引入多元化的參與主體,深化市場功能,擴大市場規模。黃金ETF的推出,有助於提高黃金民間儲備,符合“藏金於民”的國家戰略。
事實上,中國民間素有黃金投資的傳統。黃金具有良好的投資和資產配置功能,它的貨幣屬性和投資屬性,是全球政治、經濟、金融領域的風向標。全球范圍內,紙幣的發行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三年中每年約增長15%。而黃金作為稀缺資源,其每年的存量新增速度不到2%,在紙幣通貨膨脹的環境下,黃金具有較好的保值功能。
截至2012年底,306隻黃金ETF在20個交易所上市交易,資產規模合計約1572億美元,持有黃金已超過2900噸,是中國官方黃金儲備的2倍多。其中,海外發展非常好的黃金ETF品種,有效把交易需求、貿易需求、配制需求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如全球最大的黃金ETF SPDR Gold Shares實物黃金持倉超過1350噸,總資產規模已超過722億美元。
一直以來,境外黃金ETF規模變動是國際金價的重要風向標,而中國黃金ETF的創新發展,將加快推動國內現貨黃金市場和期貨黃金市場的共同發展,能使國內期貨價格、現貨合約價格、未來黃金ETF份額價格形成非常有效的聯動機制,有利於塑造黃金定價話語權,提升中國在世界黃金定價中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跨監管、跨市場、跨系統的“三跨”產品,黃金本身受央行監管,黃金ETF基金受証監會監管。作為一個上市產品,黃金ETF的一級申贖和交易又涉及金交所和上証所兩個市場,兩個清算系統。作為第一個跨系統的創新型產品,黃金ETF設計初期還需要考慮未來兼容性和拓展性,力求為后續產品設計打下基礎。
因而在產品設計上,初期需要明確整個監管模式,明確各參與方的角色定位與權責,設計出整個跨市場的框架並一一落實。在黃金ETF的模式選擇上,華安基金採用了海外大多數黃金ETF的完全復制模式。
歷史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 國際投資者總共在黃金上的投資約1.46萬億美元,其中70%增量來自於投資以黃金實物為支撐的黃金証券化產品,也就是黃金ETF。
華安黃金易(ETF)選擇多元化投資者參與申贖的主流模式,提供多種現金申贖代理買賣的模式,為普通投資者提供提取實物黃金選擇,並多策略有效跟蹤國內黃金現貨價格。黃金ETF打通了証券市場與黃金市場的通道,實現了証券賬戶內也可以“炒金”。從此A股市場投資人能夠在股票市場中實現多元資產的配置,增加了投資便利性。
原標題:黃金的十字路口 陳無諍 本·亨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