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李六乙:从戏剧出发回到戏剧【6】

2012年09月28日14:52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国味”“中国化”“民族化”是我所有戏剧寻觅建立的终极

“你看川剧里,比如《秋江》,那样虚拟的小舟,人在那里跟着走。舞台上波浪的大小,船的快慢,完全在演员的心里节奏,多美呀,那种感觉。虽然所有的动作在传统技术里都规定好了,在锣鼓点里都规定了,就是所谓的程式,可是每个演员呼吸停顿在哪里,他表达出的东西就不一样。”

说起戏曲里的美,李六乙有些陶醉:“中国戏曲其实绝对自由,很现代,你要领悟到里面的自由。当代艺术特点不是要自我么,要极端的自由么。戏曲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想形式手段上的自由它都有。你看《三岔口》舞台上,大白光一打,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打来打去,可那两个人把黑夜的所有复杂的心情、状态、节奏全部表达得淋漓尽致,是不是很哲学、很空灵、很抽象?”

所以在李六乙看来,中国传统戏曲乃至文化的精髓是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无拘无束的表达,它不受舞台限制,不受客观环境的制约。他觉得对待话剧这种舶来的“艺术”,以自己独有的文化方式表述是重要而又必需的。因此,援用到戏剧创作中就是让演员的创作更加自由,导演的创作更要有心灵的自由。“西方的我们要学习,但毕竟不是我们的。只有让民族文化的血液流在自己身上,你做出来的作品才会有别于西方。话剧本来就是舶来品,你要完全和西方一样,那只会做出一些伪现代的东西。”

于是穿行在舶来品话剧及中国土生土长的戏曲之间,在矛盾、对比与反差中,寻求融合、共存和多义性,是李六乙直到今天所走的道路。而就在上世纪80年代李六乙排演《四川好人》时,有一种叫“纯粹戏剧”的理论在李六乙的心中蛰伏。

到2003年,小剧场京剧“巾帼英雄战争三部曲”开篇《穆桂英》,李六乙将她称为一种新的戏剧形态——“纯粹的戏剧”。那一年他说:“这是我们的理想。因为我们共爱戏曲,失去戏曲文化这片土壤,我们将失去自身。印度梵剧的结果绝不是戏曲的明天。”

今年,《推销员之死》由李六乙重排。谈到这部戏,他说,从创作起始,我就把它作为一部中国当代戏来看,来排。

他撰文写道:戏剧的“意义”在于表达思想,戏剧本体的存在也同样重要,戏剧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弘扬还是批判……当然,更为重要的,就是所有“意义”的形象化,生动自然真实。也就是“戏剧语言”的形象化过程,创作并呈现。“中国味”、“中国化”、“民族化”,是我所有戏剧寻觅建立的终极。戏剧应该是自由的,舞台应该是真诚的,演员应该是以“心”相许的。卢芳、荆浩、苗驰这些年轻演员以他们的“真”,创造性地实现了生命的自然流淌,并充分完成了“自由”所赋予他们的自觉或下意识的全新塑造。“自由的生活”这就是“纯粹戏剧”。思想的直观,形象的灵动,精神现象的多元,心灵的无边,这是当代表演的渴求……

周晓华

(责编:夏丽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