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0 08:58: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汤一介和乐黛云先生近照 摄影何威
在一个冬日晴朗的午后,我们来到北大未名湖畔的朗润园,见到了两位称呼自己为湖畔小鸟的大学问家——汤一介和乐黛云。他们刚刚散步归来,亲和的态度让我们在寒冬里感受到融融暖意。乐先生说她最喜欢的网站就是腾讯,因此说服不爱接受媒体访问的汤先生,愉快地迎接我们的探访。
汤一介:著名哲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编撰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1927年,汤一介出生于天津。汤家是一个学识渊源的书香门第,汤一介的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和陈寅恪、吴宓齐名的国学大师,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汤一介,祖父和父亲处世治学的态度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
晓虹:您的父亲汤用彤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他对您走上今天的学术道路有什么影响呢?
汤一介:我想如果谈我的父亲,可能要从我的祖父谈起。因为我祖父是光绪十六年的进士,后来也做官,但是都是不大的官。他主要的事业还是教学,他教了一些学生。他曾经给我父亲留下了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就是面对困难的事情,不要逃避它;合乎道义的事情,要担负起责任来。
我父亲在这个方面对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因为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父亲的话,所以我父亲也把这样的要求留给我。我想举一点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方说“事不避难”。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在其他写中国哲学史(的书)里,这个方面都没有打通,都遇到了一个难关。到底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起了什么作用?都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他把这个问题基本上应该说是打通了,所以其他的学者都认为他是使中国哲学史可以比较完整写下来(的人)。从汉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佛教到底有什么影响,这是他的贡献。他的贡献可以说是把这段中国哲学史的空白基本上填补了。
这本来是一个难题,他花了15年的时间写《中国佛教史》,但是没有写完,只写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而《隋唐佛教史》只是一个史本,这个史稿是我帮他整理和出版的。
另外他的一大贡献就是,西方学者(包括某些中国学者,如张东荪)常常认为中国没有本体论哲学,但是他专门研究魏晋玄学,提出来有一种中国式的本体论,跟西方的本体论哲学是不同的本体论。所以现在的魏晋玄学已经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种学问,而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大的进步。所以,我觉得他这种“事不避难”的精神影响了我。
“义不逃责”,北京大学从昆明搬到北京来的时候,是跟清华、南开分别搬迁的。当时胡适在美国,傅斯年作为代理校长在重庆,可是学校本身是在昆明。谁管的昆明这一摊子呢?当时傅斯年就清我父亲来帮他管这一摊子,怎么样(把学校)从昆明搬到北平来。那时他虽然刚50多岁,但身体不好(高血压),可是他担当起这个任务。主要的工作是聘任教授……因为他没有做过这种行政工作,他做的都是学术工作,即使是担任系主任、文学院长(的时候),也是学术工作,行政工作他没有做过。解放后他原来是校委员会主席,(那时候)没有校长,他就做校委员会主席。后来,派马寅初先生来做校长,我父亲就做了副校长。到1952年,学校从沙滩搬到燕园来,分工让他做什么呢?管基建和财务。他完全不懂基建和财务,但是也一直管了两年,直到他生病为止。他这种“义不逃责”的精神对我也有些影响。
乐黛云 汤一介 1983年 全盘反传统 苏化 1927年 双璧 儒藏 上大学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