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霍達:一個時代的俠骨柔腸【5】

2012年09月20日16:27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她把手頭的調查研究分為四部分:一是查清香港拓界談判的來龍去脈,以及談判代表李鴻章、許應?、張蔭桓,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的“底細”。二是港英政府在拓界前后的行動,有關的文件、信件,總督卜力、輔政司駱克、警察司梅軒利等人物的籍貫、民族、履歷、性格、愛好……都要做到了如指掌。三是對當時廣東省新安縣(現在的新界)領導抗英斗爭的五大家族,特別是鄧氏家族,對他們的家族史進行調查研究。四是對大清朝廷、兩廣總督衙門以及戊戌變法等相關事件和人物進行縝密的史實梳理。

此外還有一些旁及的領域,比如為了寫一位基督教牧師,霍達研究了香港的宗教史﹔還有香港的商人、佣人、苦力,當時的建筑、車、船、轎子、服飾、飲食,不同階層人物的生活方式,香港的方言、俗語,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還原了歷史,她便讓她作品中的主人公一一登場了:京師舉人易君恕、新界抗英義士鄧伯雄、英國牧師林若翰、林若翰的養女倚闌、香港商人遲孟桓,讓這些虛構的人物與真實的歷史人物一起,參與真實的歷史事件。“在歷史的縫隙裡進行自己的創造,而又讓別人看起來渾然一體,這正是作家的樂趣所在”。

經歷漫長而艱苦的三年,1997年春,《補天裂》終於脫稿。

香港回歸前夕,《補天裂》在北京和香港同時出版,眾多報刊轉載、連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廣播,並且在7月1日零時之前,播出該書的部分章節,作為直播回歸儀式的前奏。此后,這部作品獲得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長篇小說和同名電視劇兩個獎項,十年后又改編、重拍成電視劇《蒼天聖土》。

霍達毫不掩飾自己對這部作品的偏愛,因為它記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史——“以文學形式再現這段歷史,在我之前沒有人寫”。

她至今記得走訪抗英義士故鄉錦田的一個細節。那正是清明時節,細雨如煙,她去尋找一處古跡——掩埋著抗英義士遺骨的“義塚”。錦田平原和周圍的山間開滿了黃白相間的小花,白茫茫一望無際,讓遠方來客的內心悸動不已。

她問當地人:“請問義塚在哪裡?”

得到卻是漫不經心的回答:“唔知呀(不知道)。”

“唔知呀”——這是霍達在香港採訪初期無數次聽到的回答。對殖民記憶的麻木,對愛國志士的淡忘,對血淚歷史的懵懂無知,使她驚愕而又痛心。她竭盡心血去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筆,把“無知”變為“有知”,用一顆赤子之心,喚醒民族的靈魂,補全殘缺的歷史。當她終於找到義塚,肅立在塚前三鞠躬的那一刻,長眠地下的抗英義士在她的心中復活了。

(責編:夏麗娟)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