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報告中提出的目標和舉措,圍繞怎樣認識、如何實現,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將解讀報告精神,回應民眾關切。 |
首先,在經濟建設方面,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創新驅動等等。這是做大做好蛋糕的根基。
其次,在社會建設方面,要如十八大報告所說的實現高質量的就業,讓收入倍增有崗位基礎。同時要下大力氣提升廣大勞動者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使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得到提高,這既是“兩個同步”的固有內容,也將為城鄉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撐。還有,加快城鎮化進程,讓農民更順利轉變為市民,也有利於促進居民收入倍增。
第三,就是抓好收入分配。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讓城鄉居民收入倍增有制度保障。
在一次分配領域,應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更好地保護低收入者權益。“十二五”規劃已經提出年均增長13%,這意味著到“十二五”末最低工資標准5年接近翻了一番。要建立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保証勞動者工資的足額按時發放。還要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行工資集體協商,讓職工和企業實現利益共享,使工薪勞動者收入增長打通穩步向上的通道。對農民增收也要研究和實施新的更多措施。還要想辦法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等等。
在二次分配領域,加大財政對社會保障和其他民生建設的投入,繼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合理提高社保水平,完善政策體系並抓好落實。
記者:回顧過去10年的城鄉居民收入變化,我們注意到,農村居民收入雖然增速不小,但增長了10年還比不上10年前城鎮居民的平均水平。您認為如何大力推動農村居民增收?
蘇海南:我們要承認,雖然城鄉收入差距有縮小的趨勢,但總體上差距仍然偏大。
我國糧食已實現九連增,農產品價格在連續明顯上漲后正逐步趨於穩定,因此通過擴大農產品銷售收入來實現農民增收,未來空間不大。這就需要通過科技進步和規模化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增收,通過農民技能提高和拓寬增收渠道來促進農民增收。同時,還應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
更重要的是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過去10年,農民增收的四成多來自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因此,未來我國也要大力促進農民轉移就業,提高城鎮化水平。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剛過50%,如果到2020年能提高到60%多,將間接促進農民至少增收10個百分點。
三問 收入差距如何縮小?
記者:收入倍增不代表人人倍增。有人擔心,倍增實現不難,但如果差距不縮小,恐怕百姓不會滿意。您認為縮小收入差距,當前應從哪些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