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熱評

教育關注:要不要跟“壞孩子”劃清界限【3】

2012年11月22日09:0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摘要:如果你的孩子被挂著“壞孩子”的標簽,或被告知不要讓好孩子跟“壞孩子”為伍,作為家長,你是否認同?要知道,當我們在孩子這張白紙上寫下“壞孩子”這三個字后,也許它永遠再難從孩子的內心中被抹掉。在孤立“壞孩子”的過程中,好孩子也會被冷漠、自私、排斥的態度污染了心靈。

佳教有道

我們要讓孩子遠離“壞同學”嗎?

◎林怡

小學一年級的老師提醒家長,要多督促孩子不要跟“壞同學”來往。這樣的提醒不僅對被定性為“壞同學”的孩子來說不公平,對“好同學”也未必是好事一樁。

■“壞同學”隻不過是人為描繪的一張臉譜

孩子們一起玩耍,自然有他們相互吸引的緣由。他們彼此看重的,也許是對方擁有而自身不具備的某些特質,抑或是彼此在某方面有共同語言,以致惺惺相惜走到一起。無論因何相互吸引,對孩子的發展都可能既帶來風險,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如果老師與家長引導有方,多負面的人與事都可以為孩子提供正面的積極能量,滋養他們的心靈,協助他們成長得更好。

我不清楚,學校的老師定義“壞同學”的標准究竟是什麼。但我更願意相信,所謂的“壞同學”隻不過是人為描繪的一張臉譜。即便他們有些行為確實需要修正,也一定有他必然的可以被理解的原因。這個原因來自家庭,來自學校,來自老師,來自孩子特別的經歷與心理需求,但都是可以消除的。這個誘因消除了,因果就會轉化。一個真正懂孩子、懂教育的老師,不會輕易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簽。相反,他會接納所有孩子,因材施教,協助他們更好地成長,而不是發動群眾孤立“壞同學”,放棄對他們的教育,將他們推向恐怖的深淵。

對“壞同學”避之唯恐不及,會孤立“壞同學”,使這些所謂的“壞同學”過早地感受到人間的冷漠、殘酷。因為不被認可、不被接納,“壞同學”常常內心恐慌,從而更加叛逆,對周圍的人與事充滿了憤怒的情緒。為了發泄,擺脫恐慌情緒,或者變相地吸引他人的注意,這些孩子會“變本加厲”,以老師家長們更難以接受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之,走得更遠。他們挑舋老師,挑舋“好同學”,自暴自棄,攪亂班級秩序,出現更多反社會行為……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如果被老師同學排斥,再缺乏父母的理解與支持,這樣的孩子內心就會很受傷,長大成人后,必然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修復內心的傷痕。反之,如果老師引導有方,一個“壞同學”往往有著令人驚詫的潛力,成為班級裡非常活躍、富有創造力與影響力的一分子。

■家長不要繼續打壓“壞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倘若很不幸,我們成了那個被孤立的“壞同學”的家長,也沒什麼了不起的。隻要我們不做老師的幫凶,而是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的感受,理解他,給他足夠的心理支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所作為,引導孩子勇敢地面對,這也算是一個挫折教育的機會。並且,這個“壞同學”也會因之轉化。

“老師這樣對你,你一定很難過(憤怒/沮喪/傷心……)我小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后來我才發現,老師是故意激將我一下。因為他相信我也能做好(某個事情)。那時候,我是這樣做的……”在跟孩子如此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既寬慰了他,讓他意識到,即便老師如此評價他,我們依然堅信他是個好孩子,不因此貶損他,打壓他的自我價值感,又引導他學會如何去應對及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至於因為跟老師對立而遭遇更多不公平的待遇。如此,孩子就不會糾纏在老師的這種負面評價和態度之中,而是在父母幫助下,將這個負面事件轉化成正面的積極的能量,從中獲得心靈的滋養,從而將眼光看向別處,勇敢地往前走。當我們把指責的手指收回來,完成自身的轉化,一切也將隨之轉化。

當然,如果老師對待“壞同學”過於惡劣,也要通過找校長,或者其他途徑解決問題,防止事態繼續發展,以免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

■孤立“壞同學”,“好同學”的內心也被“污染”了

倘若很幸運,我們是那個被提醒的家長,也許會有一點點沾沾自喜。不過,老師如此對待一個“壞同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不是一個懂孩子懂教育的老師。因此,我們也需要多關注自家孩子,對他加以引導。當然,我們也無需心存忐忑,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帶壞。這些擔心也許是有道理的,但未必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若我們因此恐慌,它投射的首先是我們自身的恐懼。如果我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引導好孩子,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分辨對錯,走上正途,我們這種堅定的心念就可以給孩子更多正面的力量。

當然,我們也無需刻意引導孩子去孤立“壞同學”。社會是多元化的,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才豐富多彩。實際上,在孤立“壞同學”的過程中,“好同學”的內心也被“污染”了。在排斥異己的過程中,孩子們被教導得狹隘、自負、挑剔、苛責、冷漠,失去了更多美好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排斥“壞同學”對“好學生”也是個損失。有容乃大,當孩子們學會以更寬廣的胸懷接納一切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會更強大。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對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不抱怨,也不被淹沒。

何況,如果孩子被對方強烈吸引,我們要求他遠離“壞同學”也是徒勞。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跟隨孩子,去監督他。遇到這種情形,與其遏制孩子與對方交往,不如將關注的重心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引導孩子去分析對方所長,欣賞對方的長處。那麼,孩子就會經由這種暗示,更多地關注和學習對方的長處。至於對方的短處,一個自信、自我價值感十足、有較好判斷力的孩子通常也能看到。他若看到了,分析到了,自然就不會認同。家長擔憂,不如行動起來,試著去欣賞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多帶孩子參與他喜愛的各種有益活動,拓展孩子視野與思路,讓他變得更加自信,有更強的自我價值感,如此,他就不會輕易被人帶偏了。

總之,作為家長,改變老師或社會環境,不是我們可以輕易左右的工作,抱怨也沒有意義。質問“為何這樣”不如多想想“我能怎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所為也有所不為,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支撐。隻要我們能夠為孩子提供這種支撐,無論他遭遇了什麼,都能更加勇敢地面對。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