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時政

沒有核心“零部件”,撬不動整個高科技【3】

2012年12月04日09:0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摘要:如何讓中學生的家長支持孩子學工科、工科生大學畢業也能進入國家最需要的領域?教育作為人力資源儲備的重要力量,又如何集中優勢兵力,攻克關鍵技術的難關?

  “零部件”的制造也是一種創造

  當然,中國也有撿到“零部件”的時候。有學者這樣形容其過程:中國的產品升級大多是跟在發達國家后面,發達國家的產業在某一品種上賺足了錢,認為不值得做下去了,就把產品、設備和生產工藝一起轉賣給中國,他們仍然掌握關鍵的零件和原材料供應地,並繼續發展更新的產品。

  其結果是,馬太效應讓中國在高技術領域愈加落后。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也深得一些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的認同。甚至,在他們看來,“零部件”的制造也是一種創造,而正是一些“零部件”的落后,讓國內的基礎研究也跟著落后。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學院院長高抒就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早在兩年前的全國政協大會上,他便直言:“目前我國海洋船上所有的觀測儀器、設備,不說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八九十都依靠進口。”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高抒說,與實體產業的“零部件”相比,基礎研究實驗室裡的儀器、設備看起來微不足道,實際上,卻可以推動基礎研究水准的提高,以至於推動新方法、新技術的建立。

  兩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哈勃望遠鏡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對星系研究的序幕﹔生物質譜的誕生,催生了蛋白質組學等生命科學研究的革命。

  已逝的“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曾經這樣公開表述:能不能創造高水平的新式科學儀器和設備,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

  然而,國內儀器儀表的研制現狀卻不容樂觀。在一次中國技術市場年會上,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就指出,由於科研儀器對外依存度過高,我國的科學研究存在嚴重的“空心化”現象。

  中國科協的一份調查也顯示:社會上正在應用的90余種主體分析儀器中,我國隻能生產20余種,不到總量的1/3。其中,生命科學專用儀器有80余種,我國商品化的隻有6種,目前在研的10多種,與市場需求相差很遠。

  參與這項調查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在技術上,現有國內中低檔產品大部分可以替代進口產品﹔但高檔產品的可靠性指標,即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與國外產品大約相差1∼2個數量級。由於中國對儀器的基礎技術和制造工藝的研究不夠,一些影響可靠性的關鍵技術,如精密加工、密封等技術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某些產品,特別是高檔產品的性能不夠穩定和可靠。

  “國外拿著更高精度乃至另一種測算方法的儀器去做實驗,而我們還處在更粗糙乃至落后算法的階段,能產出更超前的原始創新嗎?”這位專家問。

  教育行政和科研管理部門已經意識到這一差距。一個月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還專門在北京召開了題為“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制專項發展戰略”的論壇。去年,科技部、財政部更是聯合啟動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中央財政一年下撥8個億,並對外稱將連續滾動支持。

分享到:

(責編:王昕)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